上海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上海>>文章

川沙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19/9/5 17:03:23
县志名称 川沙县志
县志作者 川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0年11月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川沙县志》序一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个文化传统。全国各地的地方志,浩瀚广阔,对祖国的历史起着“补其缺、详其略、参其错、续其无”的作用。应该说,每个县的历史是整个民族光辉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川沙县志的编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川沙,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缘,人称是大三角中的小三角。它虽是滨海弹丸之地,但扼拥长江,屏依上海,雄川丽水,地沃产丰,有着独特的地理形势和发展条件。然而,在旧中国,上海、川沙惨遭帝国主义的压榨与欺凌。它们的过去,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勾结,把中国的城乡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过程的缩影。川沙虽有浦江之险,但阻挡不住帝国主义炮舰政策的淫威,不少仁人志士寄希望于兴办实业,造福乡里,然而步履艰难,成效甚微。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倒三座大山,新中国的诞生,才给川沙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解放四十年来,尽管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但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川沙的面貌日新月异,百业俱兴,已成为上海市郊的一个富裕之乡。

上海发展的灿烂前景,孕育着川沙作为浦江之东的一颗珍珠,必将大放异彩。为了有利于上海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在一些方面,川沙要有争当主角的精神;但在更多的方面,也要有甘当配角的风格。我们必须使主观符合于客观实际,首先要正确认识事物,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因此,我们要遵循唯物史观,去伪存真,详近略远,古为今用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记述在川沙这块土地上所存在和发生的人、物、事,为人们提供客观的依据和历史经验,给后人以启迪和借鉴。承先旨在启后,继往为了开来。这就是编修川沙县志的重要现实意义吧。

川沙是抚育我成长的地方。虽然,我离开家乡已有四十年了,但我对家乡的怀念,与日俱增。家乡在建设、改革中的喜讯,不断传来,更激起我美好的浮想和憧憬。我相信,川沙的历史必将不断谱写出新的光辉篇章。遵照家乡领导和父老的嘱咐,我写了这些话,借以表示我对家乡的敬意和对县志出版的祝贺。

是以为序。

1990年2月

《川沙县志》序二

《川沙县志》的出版,是川沙县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上海市史志文库中的又一丰硕成果。新县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全面、忠实地记录了川沙一地古往今来的历史,它以生动的事实昭示人们:美好的家园全靠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为家乡这部社会主义新县志的问世,感到由衷的高兴。

川沙地处上海市近郊,与市区一衣带水。19世纪中叶,川沙的建筑、服装、烹饪三支劳动大军进入上海,为这个新兴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卓著业迹。上海的发展也促进了川沙境内的家庭手工业蓬勃兴起。其中的毛巾、刺绣、花边等产品还通过上海港口,行销南洋和欧美各地。但是,好景不长,在本世纪20年代后的20多年间,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疯狂的掠夺和榨取,川沙的手工业备受摧残,使川沙的经济陷于贫困落后的境地。

1949年5月,川沙获得解放。川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满怀着希望与信心,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40年胜利的征程中,虽然几经折腾,但是勇于开拓创新的川沙人民,坚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埋头苦干建设家乡。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贯彻执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川沙的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工、商各业和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都有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950年的44倍。并凭借“小侨乡”的优势,发展了外向型经济。昔日的海隅穷乡,如今已是上海郊区名列前茅的富县之一。

我出身川沙,爱乡之心同于爱国。深深地为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感到骄傲,是他们变荒滩芦荡为沃野良田,从熬波煮盐,到植棉种粮,创下了子孙万代的基业;我也深深地为我的同时代人感到自豪,是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排除种种困难,在旧中国留下的一副烂摊子上,建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川沙。40年巨变历历在目,现在开发浦东、建设新市区的号角已经吹响。处于开发新区“黄金地带”的川沙人民重任在肩,定将“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为建设一个崭新的东方大都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川沙,为奔向光辉灿烂的21世纪而奋发努力。

倪鸿福

1990年1月8日

《川沙县志》序三

一部社会主义的《川沙县志》终于问世了。这是川沙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川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一项丰硕成果。实现了全县人民以及川沙在祖国各地工作的同乡和旅居海外的侨胞、台、港、澳同胞多年来的愿望。

川沙历史上曾经编纂过三部县(厅)志,尤以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主纂的《川沙县志》闻名遐迩。旧社会尽管有爱国志士、名人学者热衷于志书的编纂,但都因官府腐败、天灾人祸、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而缺乏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致使编纂工作困难重重,时作时辍。今天,编纂川沙新县志的工作条件是旧社会所无法比拟的。除了有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大环境,还有领导重视、各方支持的小环境。《川沙县志》从建立组织、收集资料到编纂、评审、定稿出书,用了8年多时间。其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各乡、镇、局、行都给予极大的关注。由20多位负责同志组成的编修委员会就县志纲目的制定、志稿的评审及其他有关重大问题先后召开了10次会议。全县200多名修志人员为编纂县志及乡、镇志、部门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川沙县志》从指导思想到内容体例,力求符合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基本原则,并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注意了五性的统一。

一曰继承性。在这方面,黄炎培先生主纂的县志,给了我们很大启迪。黄先生认为:“编方志必立大事表”,因为“史之为用,明因果而已。一般方志,偏于横剖,而缺于纵贯,则因果之效不彰”。为此,川沙新县志在志首专设大事记一篇,以尽可能反映川沙历史的变化,从中了解其前因后果。但在纵述历史发展时,又非事无巨细、无所侧重,而是抓住影响全局之要事、大事,重点记述建国后4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之10年。其次,对旧志记述的内容,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考证,做到去芜存真,尽可能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曰思想性。编纂川沙新县志,我们尽可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认真加以记述。既理直气壮地肯定40年来川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实事求是地反映党和政府在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和不尽人意之处,力求做到是非分明、褒贬了然。

三曰地方性。川沙临江濒海,被誉为“浦东宝地”,素有“毛巾之乡”、“花卉之乡”、“奶牛之乡”、“小侨乡”之美称。历史上“三刀一针”的传统工艺闻名中外。近十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常名列上海市郊各县前茅。为了在县志中反映这些特色,在这部志书中单独设立了建筑、侨务外事、对外经济贸易、宗教四个卷;另外如毛巾、花卉、奶牛、刺绣、服装、海塘、水闸、民办小火车等在上海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内容,则在有关各卷中作专章或专节加以记述;还有一些较为突出的如财政收入、上交财税、城乡储蓄、文教卫生等方面,都注意如实反映。

四曰时代性。建国40年来川沙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0年,是川沙人民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10年,是摆脱贫穷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10年,是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10年。这10年,尽管也有曲折和失误,但毕竟是川沙历史上崭新的一页,是我们伟大祖国新的历史时期的胜利起点。因此,在志书的总述、大事记、外经贸和侨务外事等各卷中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记叙和介绍。

五曰科学性。为了保证县志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编纂人员用了两年多时间,收集到各种资料4500多万字,其中经过整理的史料500多万字,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在县志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认真筛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1988年,编修委员会全体成员和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对县志初稿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评议,然后又邀请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和兄弟县的同行进行了二次评审。经修改后,才提送县、市领导部门审查定稿。

《川沙县志》的编辑出版,它将作为一部小“百科全书”,为川沙人民和研究川沙的人们提供关于川沙历史和现状的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资料;它将作为一面“镜子”,可供现在和将来的各级领导干部从中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党和政府的工作做得更好,作出的重大决策更符合川沙的实际;它将作为一部“教科书”,为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肩负未来的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生动、具体的教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松江县志

下一篇:上海县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