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上海>>文章

松江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19/9/5 17:14:56
县志名称 松江县志
县志作者 松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1年8月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松江县志》序言

《松江县志》的编纂工作,自1981年9月中共松江县委进行部署,成立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和县地方史志办公室至今,已整整8年了。八度寒暑,众手修志,数易纲目,几经评议,在修志人员的同心协力下,终于成此巨著。县志的编纂成功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它是为当代及后世奉献的一部宝贵的地方文献。为真实地记载我县的历史和现状,以达到“资治当今,昭鉴后世”的目的,在志中既载上了光辉的业绩,也记下了沉痛的教训。

本县历史悠久,境内著名的九峰三泖风景区历来被称为上海古文化的摇篮,约6000年前,先民们就在峰泖一带劳动生息。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松江古城,很早就已商市繁荣、人口兴旺,自唐天宝十年(751年)设置华亭县治,元代升为府治,成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辖区包括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全部土地。明清时期,松江府发达的棉纺织业使它的经济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也促进了地方修志事业的发展。从宋代以来,每逢太平盛世,常有修志盛举。据现有资料,从南宋《云间志》算起,松江共修过府志、县志18次,其中华亭、娄县修志8次,刊行7次。从历代修志的情况来看,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往往举步艰难。例如解放前最后一部志书《光(绪)宣(统)华娄续志》,从民国6年(1917年)到民国25年,三次发动修志工作,始终未能完成全志,仅编写出部分志稿(现存9门)。由此可知,在动乱的年代是很难修成志书的。这次修志,是松江解放后第一次,新时代要求我们编出一部统合古今的社会主义新县志,但要着手这一系统工程,既无实践经验,又无成法可循。由于社会发展、百业兴旺,新县志门类众多,篇幅巨大,资料浩繁,要完成它确实困难重重。有幸的是,这次修志正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安定团结的盛世;中央领导的倡导,地方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修志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今天,松江中断了100余年的修志事业,终于得以承接、延续。可以说《松江县志》的编纂出版,是十年改革中,我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松江县志》在编纂过程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于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本着实事求是、统合古今、详今略古、立足当代的精神,力求提高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体现地方特点与时代特点,融合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书,以期起到“存史、资治、兴利、教育”的作用。

过去已载入史志,未来尚有待创造。我们要记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松江县志》为鉴,认真研究县情,从松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方面的优势,维护安定团结,为进一步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松江而奋斗。

陈士杰

1989年10月

《松江县志》凡例

一、本志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爱国主义立场,全面地记述本县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记事,立足今县境范围之内,上溯起源,下限止1985年(有些内容适当延伸),详今略古,注重反映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三、本志前设概述、大事记;次列各专卷(卷下分章、节、目),横排门类,纵叙史实;后置特记。记述以文字为主(采用记、志、传、录等体裁),配以图表、照片。

四、人物生不立传。入志人物以对社会有较大贡献或影响为主;另收录若干劣迹昭著者。以本籍为主,外籍人以记录在本县的事迹为主;以近、现代为重点。按生年先后排列。

五、历史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用当时纪年,凡节中首次出现夹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公元纪年。

六、行政区划、机构等,以当时名称记述。

七、志中“解放前(后)”,指1949年5月13日本县解放前(后)。

八、解放初期的人民币金额,均换算成1955年3月新版人民币币值。

九、本志所用资料一般不注出处。所用解放后数据以县统计部门提供的为准。

十、本志除引用古籍原文等外,均使用语体文。

《松江县志》编修后记

我国历来有编修地方志的优良传统,据现存资料统计,本县从南宋编纂的《云间志》起,至清末,先后修过县志7次。民国6年(1917年)开始续纂华(亭)娄县志,由于主持人员争权夺利,坐耗巨资,没有修成。此后历经几十年,几次发起修志,终究未能修成。屈指算来,从清光绪五年(1879年)《华亭县志》问世至1985年,本县县志已断修了106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领导倡导编修地方志,于是修志工作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本县修志,起步于1981年,该年7月,中共松江县委副书记佘厚方作为上海市郊十县的代表,去山西太原参加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会后,中共松江县委常委会专门研究了关于编修《松江县志》的工作。随即于1981年9月,成立了松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接着各乡镇局也很快建立了修志班子,各部委办确定了撰稿人。从1982年春起,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有乡镇局、部委办领导参加的修志工作会议,并多次举办地方史志知识讲座和业务辅导会。与此同时,县地方史志办公室拟定了县志纲目,开始全面地搜集资料。我们曾到上海市、江苏省以及本县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查阅了数以千卷计的地方文献,搜集到3000余万字的资料,还搜集到明代正德《松江府志》、《华亭县志》、崇祯《松江府志》等一些重要的地方志书。还先后召开本县老干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有关专业工作者等各种类型座谈会数十次,由此搜集到很多地方文献资料。其间,还特别约请对松江历史有研究的专家提供有关专题资料。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别由各专志的编修单位和县史志办公室编辑人员对资料加以研究、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编写县志长编稿,合计有1000余万字。从1985年起,逐步进入县志初稿的编纂工作。全体编纂人员,明确职责,分口把关。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数易其稿;又经编委会委员和各部门、各单位新老领导等初审,于1988年12月完成了县志初稿,约140万字,打印后,分发给有关部门、单位及个人,广泛征求意见。接着,召开了有市、县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和同行们参加的县志初稿评议会,以及有县党政主要领导和离退休老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评议会。在认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总纂人员集中进行研究,逐卷分析,然后制定了修改方案。即对县志初稿纲目作了较大的调整,对志稿中整体较差的卷章“重砌炉灶”,对内容散乱的卷章进行梳理,对论述烦琐的卷章大力删削,对政治运动等内容适当精简。还尽可能地把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点的资料充实到志稿中去。然后组织力量,认真复核史料和数据。我们还多次拜访谭其骧、胡道静、李家齐、蒋文杰、施蛰存、赵家璧、朱雯等专家学者,就有关松江历史上重大或疑难问题征求了意见。此后,又经过8个月的修改,于1989年8月完成了《松江县志》送审稿。经中共松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评审后,报送市农业委员会、市地方志办公室审批。10月10日至11日,由市地方志办公室在本县主持召开《松江县志》定稿会。经过来自各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充分审查论证后,一致同意定稿。会后,我们根据定稿会意见,又经过4个多月的修改,补充和核实,于1990年2月5日送交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验收。经过验收人员对志稿反复查误考疑、句斟字酌后,通过了验收。然后由县史志办公室总纂人员根据验收中的意见,再作修改,至6月19日送交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出版。

《松江县志》的编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本县的历史和现状。遵照胡乔木关于“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和体例去编写地方志”的讲话精神,注重反映松江自唐代建华亭县之后,松江作为东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的重要历史地位;努力反映松江历史上经济盛衰变化中大起大落的特点;努力反映松江九峰三泖的风光胜地和著名的文物古迹;努力反映松江历史名人。总之,在全志中努力反映地方特色。

《松江县志》编纂工作,历时9年,在中共松江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部门、各单位的通力协作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在200余名修志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四易其稿,终于修成了,由此填补了100余年来松江县志的空白。

在《松江县志》的成稿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市农村党委、市农业委员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重视和关心,得到了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上海市、江苏省等地有关图书、档案部门的大力支持。上海市人大副主任赵祖康为县志题了词。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胡道静为县志撰写了序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守稼、谯枢铭等为县志专卷《松江府记略》撰写了部分初稿,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徐恭时撰写了《文献》卷部分初稿,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张源潜撰写了《方言》卷,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黄宣佩、杨嘉祐等为《文物古迹》卷提供了部分资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施蛰存为《文化》卷文学社团部分提供了资料等。在此,谨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九经寒暑,众手修志,《松江县志》终于问世。在《松江县志》的编纂工作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金山县志

下一篇:川沙县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