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县志
-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1/4/7 18:10:13
县志名称 | 吴县志 |
---|---|
县志作者 | 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出版时间 | 1993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装帧 | 精装 |
主要内容简介↡↡↡ | |
吴县志序 新编《吴县志》经过许多同志多年的努力,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终于问世了。这是吴县历史上一件盛事,也是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可喜,可贺! 吴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素以东南名邑著称于世。它环抱苏州城,沪宁铁路横越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气候温和,湖山毓秀,土地膏腆,物产富饶、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但是,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它与其他地方一样,面临着内优外患,兵连祸结,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奋图强,艰苦创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万象更新,百业兴旺,面貌日新月异,1991年吴县位列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六位。河山的胜迹,建设的伟业,先辈的睿智,今人的丰功,巫须铭志载史,以鉴古察今,彰往昭来,发扬光大。 吴县修志源远流长,代有相承。自宋雍熙年间纂修《吴县图经》(已佚)以来,酥国年间,共编纂县志、乡镇志、专业志70多部,存世的则有60余部,其中县志12部(内吴县6部、长洲县4部、元和县2部),且不乏名志、良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民国修志以来60多年,县志未有续修之举,是为憾事。本世纪80年代以来,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迎来了盛世修志的大好时光。1984年11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着手新县志的编修工作。旋即抽调人员,组建班子,全面展开修志工作。经过300多名编采人员广征博采,辛勤著述,八历寒暑,三订纲目,数易志稿,几经评议,终于编纂成近二百万字的巨著,成就了吴县文化史上空前的伟业。新县志参修人员之众,收集资料之多,卷轶编目之浩,堪称吴县历代修志之最。编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力求将丰富的思想内涵,浓厚的时代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科学价值融于一体,且能通合古今,横涉百科,资料翔实;归属得当,结构严谨,文风简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祖国的志乘园地增添了一朵新葩。 稽古旨在鉴今,承先为了启后。新编《吴县志》全面反映了吴县的自然、社会各个领域兴衰变迁、曲折起伏的历史面貌,重点记述了吴县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排除“左”、右干扰,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加速经济建设,治穷致富的艰苦创业精神。为本县各级干部察古知今,熟悉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提供了一部“资治通鉴,,为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一本“乡土教材”,为客居他乡的吴县籍儿女和侨居海外的游子熟悉家乡,沟通信息,服务桑梓提供了一座“桥梁”;为海内外客商了解吴县投资环境,正确明智决策提供了一份“咨询书”,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漫步人间天堂,领略湖光山色,饱览人文景观提供了一张“导游图”。总之,新编《吴县志》是一部认识吴县、熟悉吴县、建设吴县不可多得的资料书、工具书、地情书。 新编《吴县志》的编集工作是在前几任书记、县长的领导下展开的,能在我们任期内出版面世,并为其作序,我们深感荣幸。每当人们开卷之时,定会念及全体编著者辛勤笔耕、锲而不舍、匡谬纠错、一丝不荀而默默奉献的辛劳。在此,谨向潜心修志的所有人员、单位,悉心指导的上级领导、机关,倾心审稿的专家、学者致以衷心的谢意,感谢大家为吴县办了一件上慰祖宗、下惠子孙,裨益当代、遗泽后世的好事里 过去已载入史册,未来尚待开拓。目前,吴县建设已进入跳跃式前进、超常规发展阶段,全县人民必将谱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载入新的史册,以垂范后世,流芳千秋。 中共吴县县委书记 于福南 吴县人民政府县长 秦兴元 吴县志凡例 一、本志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反映吴县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上限原则为公元1912年,但为了反映历史延续性,承前启后,有些章节通合古今,适当溯源,下限至1987年。大事记、人物传增记到1992年底。 三、本志记载的地域范围以今县境为主,历史上所属辖区内的主要事物例当纪叙,以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如涉及长洲县、元和县、震泽县,则直冠其名。 四、本志采用卷、章、节、目结构,按现代社会分工,横分门类、纵向叙述。辅以图表、照片。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结合纪事本末体。 五、本志所载人物,以本地籍为主,非本地出生,但长期定居本地并有重要业绩者,也予以收录。在世人物不立传。其余均按以事系人的原则处理。 六、本志资料,录自文献、档案,采自口碑。解放后的数据,以县统计局的数据为准,少数采自部门统计。 七、本志纪年方法,解放(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为界)以前先写朝代年号,后用括号注明相应的公元纪年(同一段内首次出现时加注);解放后则以公元纪年;清代以前月、日为阴历,民国以后为阳历,志内建国前(后),系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 八、本志所述名称,在各卷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其后则用简称。 九、本志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1984年3月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历史上使用的计量单位名称则照实记载,有换算值者,用括号注明其换算值。 吴县志概述 吴县位于江苏省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0°56′~31°33′,东经119°55′~120°54′。它环抱苏州古城,东邻昆山,南连吴江,西衔太湖,北接无锡、常熟。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胥江、娄江直穿东西,京沪铁路横越腹地;城乡公路交织如网,东临上海虹桥机场,西近无锡硕放机场,县内开通光福机场,交通便捷。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受太湖水体调节,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宜农宜林,宜渔宜牧。1987年全县总人口1175484人。设24个乡、11个镇,833个村。总面积3234平方公里(含所属太湖水域1600平方公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县境北部析置海虞县(今常熟市),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又将东部分置长洲县,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吴越将南部地分置吴江县。清雍正二年(1724),划长洲县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长洲三县合城而治。后又划吴县东山、西山建太湖、靖湖两厅。民国元年(1912)复并三县两厅为吴县。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市、县分设,析城区和郊区置苏州市,周围乡村为吴县。另将东山、西山及太湖湖区划建太湖行政办事处。1953年5月,将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改建震泽县。1959年撤销震泽县,复并入吴县。 吴县地处享有“人间天堂”之誉的苏州地区,除有天时、地利、黄金水道等优势外,自然资源雄厚,物产丰富,是真正的“鱼米之乡”。平原地区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以经济作物和家禽家畜为副。西部山区主产花果,以蚕桑、茶叶、禽畜为副。太湖专业渔民和分散专业渔民则以渔业为主。解放后,农村开展平整土地、改造低产、建设高标准稳产高产农田运动,经过多年奋战,旧貌换了新颜,“田块成方,河港成网,树木成排,道路成行、鱼肥谷香,楼房林立”,使这江南水乡呈现新气象。1962年江苏农科院副院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率领10多名科技人员到郭巷公社长桥大队蹲点,作水稻高产示范试验,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1963年进一步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双季稻、三熟制。1971~1974年,全县连续四年向国家出售商品粮超过25万吨,名列全国前茅。1974年国家级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试验在越溪试点。参加1976年全国南方十三省市水稻现场会及1978年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的代表均到吴县作现场参观。1987年粮食总产量62万吨,比1949年增长2.2倍。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处领先水平;水产品极其丰富,1987年水产品总产量5.24万吨,比1949年增长12.4倍,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称为‘“太湖三宝”的银鱼、梅鲚鱼、白虾和青鱼、草鱼、桂鱼、阳澄湖大闸蟹等名贵水产品,驰名中外,“太湖珍珠,天下第一”,以其粒大质优,光泽绚丽,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花果为主的多种经营多姿多彩,1987年总产值2.96亿元,比1949年增长15.6倍。其中花果总产量38047吨,比1949年增长4.5倍。吴县是枇杷和桂花的全国五大产区之一,是银杏的全国十大产区之一,又是全国三大种蜂基地。柑桔、板栗均为全国重点产区。吴县的碧螺春茶叶被列入全国十大名茶,享誉海内外。蚕茧、食用菌、生猪、家禽、花木等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东部水乡盛产鲜藕、荸荠、水红菱、慈姑等蔬果,1986、1987年多种经营位居全省第一。矿产资源众多,1980年探明,县境内有矿床矿点79个。其中,大型矿7个,中型矿10个,总蕴藏量在10亿吨以上。金属矿有铜、铁、银、铅、锌等;非金属有高岭土、石英砂、花岗石、煤炭等。煤炭储藏1亿吨以上,为苏南最大煤田。玉屏山矿泉水,可与青岛崂山矿泉水媲美。花岗石是名贵的重要建筑材料,南京中山陵、毛主席纪念堂、上海展览馆等均选用吴县的花岗石。 吴县文化源远流长。从吴县东山三山岛古文化遗址考古中发现,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本地区已有人群活动。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草鞋山、张陵山等出土文物表明,祖先们已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使用磨凿的石器耕种水稻,结网渔猎,能制作陶器、琮、璧等礼器以及珠、璜等玉制装饰品。这些都是远古文化之先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自泰伯在吴地建立吴国,代代相传,为巩固统治地位,注意变法图强,讲究礼乐、军事技术,发展农桑,派人向四周学习,引进中原文化,逐步开创了吴文化。 吴县文化教育发达,人才辈出。历史上哺育出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者、能工巧匠等等。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有民间传说中的“四大圣人一鲁班”:“兵圣”孙武,避居吴国,得吴王重用,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为世界公认最早的优秀军事著作,是国际军事学术史上的珍贵遗产,孙武在吴县留下教场、将坛、二姬墓、古宅、祠堂及其墓陵等遗址;唐代杨惠之,既是雕塑家,又是画家,塑造人物,以形神兼备著称,被誉为:“塑圣”,甪直保圣寺罗汉相传出自其手,唐代书法家张旭,尤擅狂草,被誉为“草圣”,唐文宗称他的草书为“一绝”,被尊为“绣圣”的沈寿,是近代的刺绣艺术大师,她创作的《意大利皇后像》和《耶稣像》,都获得国际最高奖,名震中外,所谓“一鲁班”则是指明代建筑大师蒯祥,北京故宫的主体建筑和天安门,均由他设计和领衔营造,皇帝称他为“蒯鲁班”,授予工部侍郎之职。政治家、思想家有北宋的范仲淹,南宋的范成大,清代的冯桂芬、王韬,都为富国强兵作出过贡献。文学家有汉代的严忌、严助父子,南北朝的顾野王,唐代的顾况、张籍、陆龟蒙,明代的姚广孝、高启、王鏊、冯梦龙,近代有叶圣陶。文化、艺术方面,据记载从唐代至清末吴县共出进士1538名。清代状元共114名,江苏有49名,而吴县为16名,数量之多为全国各县之冠,故有“状元之乡”的美称。据有关辞典统计,从东汉至近代,在全国1467名书画家中,吴县籍有148名,占十分之一,也是全国之冠。明代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被称“明四家”,形成“吴门画派”,蜚声中外。近代科学家中,吴县籍的有:葛洲坝水利枢纽总工程师曹宏勋,著名光学专家、学部委员王大珩,中国第一位女核物理专家、学部委员何泽慧,火箭专家、参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的沈祖伟,著名车辆学专家严隽耄,著名桥梁学专家程庆国,著名动物病毒学专家殷震,化学家、浙江大学校长杨士林,飞机结构分析专家叶克家等;文学艺术家有:《金陵春梦》作者唐人(原名严庆澍),儿童文学作家严大椿,著名导演、演员吴永刚、王为一、吴茵,著名画家王己千、颜梅华、朱育莲等。吴县是评弹艺术的发源地,孕育出大批评弹艺术家,如清代的王周士,近代的钟士亮、姚荫梅、金声伯、徐丽仙、杨乃珍等。 吴县曾是吴国国都,又是历代郡、府、州的治所,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积。经国家批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03处,其中20处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数量列全省前茅;国务院统一规划的太湖十三个风景区,吴县占6个。这些景区是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既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又有荟萃的人文风物。东西两山间连绵数十里的花果山,自然景观秀丽,令人留连忘返。太湖之美,在于山水兼备,山映水而明,水环山而秀,湖面茫茫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中,实为海内奇观。太湖加上东、西崦湖、石湖等,形成湖山兼备的特点。山寺风景,有西山石公山,藏书天池山,木渎灵岩山、天平山等。石公山三面临湖,远眺波光粼粼的湖面,渔帆点点,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实为天然胜境。名武师海灯法师曾在石公山主持佛事十余年。天池、灵岩、天平诸山各有特色,皆是旅游胜地;历史文物有甪直保圣寺唐塑罗汉、东山紫金庵宋塑罗汉、三山岛旧石器文化遗址、小王山摩崖石刻等。溶洞风景区有西山林屋洞。此洞被道家称为“天下第九洞天”,洞穴幽深,蜿蜒曲折,面积6000多平方米,游览线1200多米。沿线石乳倒垂似灯,玉立似笋,到处是‘“上生灵笋,泉中落异花”的奇观,庭院风景则有明、清至近代的雕花楼、春熙堂、明善堂、凝德堂、启园等古建筑群落,展现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吴县古树也构成绝好的景观,光福司徒庙内的“清、奇、古、怪”四棵古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经风霜雨雪,雷电袭击,主干断裂,扭曲折倒,卧地崛起,形同蛟龙,依然枝叶碧翠,生机盎然,实为罕见。吴县的河道风景美丽,京杭大运河北自望亭入县境,南至郭巷出县境,全长42公里,沿途经铁铃关、寒山寺、古盘门、宝带桥等名胜古迹多处,并和现代建筑群融串一起,给游人增添不少诗情画意。吴县的古镇是游人争相游览之处,有甪直、东山、光福等地,尤以甪直“水乡桥镇”著称;古有“72顶半桥”,现仍存各式石桥41座,有“三步两顶桥”、“桥连桥”等耐人寻味的风格,又有江南古桥‘“博物馆”之称。河道两岸筑有整齐美观、精细的石驳岸,保存着“人家尽枕河”的古貌。此外,吴县还有陆龟蒙、韩世忠、沈周墓陵及近代十九路军英雄冢、革命烈士园陵、叶圣陶墓和纪念馆等。穹窿山南麓,还有一片酷似原始森林的茅蓬林,其中有名贵的楠木树种,蝉噪鸟鸣,使人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总之,吴县旅游资源“门类广,数量多,质量高”,十分丰富。198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5.9万人次。1992年,又在胥口新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等景区,更是锦上添花。 吴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手工业工人首领葛成领导数千工人进行抗税斗争。明嘉靖年间,在任环将军率领下,军民英勇奋战,多次打退了倭寇的袭扰。清同治元年(1862)吴县人民曾同太平军密切配合,与英、美殖民主义者戈登的洋枪队作殊死的斗争。民国8年(1919)5月4日月匕京爆发‘五四”运动,消息传到吴县,城乡人民群情激奋,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商人、工人、学生实行‘三罢”,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民国14年(1925)5月30日,帝国主义者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吴县人民掀起支援上海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募捐钱款,抵制英、日货等实际行动,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民国14~(1925)5月吴县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党的著名活动家叶天底、张闻天、侯绍裘、秦邦宪、萧楚女等都在吴县领导党的活动,播下革命火种。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创建了洋澄县、苏西北游击根据地和苏西游击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地方武装,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有力地抗击了日伪军。在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时期,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抗丁、抗租、抗捐税”的斗争,挫败国民党多次“清剿”阴谋。为了革命事业,先烈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谱写了一部壮丽的革命斗争史诗。 |
|
服务时间 | 上午8:00至下午23:00 |
在线客服 | 请发邮件至zzzkty@qq.com,索取资料 |
在线浏览 | 在线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