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郊区志
-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1/4/16 18:01:20
县志名称 | 苏州郊区志 |
---|---|
县志作者 | 《苏州郊区志》编纂委员会 |
出版时间 | 2003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装帧 | 精装 |
主要内容简介↡↡↡ | |
苏州郊区志序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资治教化、垂鉴后世、继往开来。 苏州郊区,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市郊的一个县级行政区,是锦绣江南的鱼米之乡。郊区紧靠城区,深受古城影响,人文荟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郊区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艰苦奋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灿烂的精神文明,推动了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郊区以城市为依托,在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服务城市、富民强市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郊区自身建设也有飞跃发展。郊区有渊源于吴文化的淳朴民风和独特民俗,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名人墓葬,有名闻遐迩的虎丘名胜和石湖景区,有江南名镇浒墅关和横塘,有名特土产“水八仙”、草席和茶花等。因此,郊区理应编修一部地方志书,准确地、科学地全面记述郊区的历史与现状,才能志以地传,地以志显,相得益彰。此项工作既是太平盛世的时代反映,又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 郊区曾于20世纪80年代,按照编修《苏州市志》的需要,组织人员编纂《郊区志》初稿,又于1998年3月成立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后更名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编志办公室。修志人员经辛勤采访,广泛搜集,考证核实,在各有关部门和乡镇的配合下,五度寒暑,数易志稿,终于编纂成《苏州郊区志》。这是一件上慰先人、下泽子孙的好事,也是一桩值得庆贺的盛事,是郊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百余万字的《苏州郊区志》上溯春秋,下逮当代,客观地浓缩了郊区纵横二千余年的历史,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浓郁的吴地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有些资料弥足珍贵。它是一部全面了解苏州郊区的资料书、工具书、地情书。在此,我们要感谢关心、支持编志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感谢辛勤笔耕、默默奉献的全体修志人员;感谢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热忱指导。著名的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亲笔题写志名,我们深表谢意。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2000年9月8日,苏州市郊区已更名为虎丘区。让我们以史为镜,发扬成绩,团结奋斗,把虎丘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中共苏州市虎丘区委员会书记 金 明 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政府区长 顾仙根 二00二年五月十八日 苏州郊区志凡例 一、本志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存史、资治、教化为宗旨,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全面记述苏州市郊区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二、鉴于本志为苏州市郊区首次编纂的地方志书,时间上限尽量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截止于1999年;大事记延伸到搁笔。 三、本志记述之内容,以1999年年底苏州市郊区境域范围为主,由于境域数度变更,部分内容则按当年辖区记述。统计数据亦按当年辖区统计(不含非区所属单位)。 1999年10月,虎丘乡、长青乡合并为虎丘镇,为表述方便,本志仍按虎丘、长青两乡分别记述。 四、本志按照横排竖叙原则,采用卷、章、节、目结构。分30卷、132章、412节。大事记用编年体,志文用记叙体。 五、本志采用记、志、传、录、表与图照等表述形式,表随文设,照片编排取志首集中与串文分散结合方式。 六、为反映地方特色,对个别章节作升格处理,如蔬菜卷、多种经营卷,茶花章、席草章。 七、本志纪年方法,辛亥革命前用朝代年号加注公元纪年,民国时期用民国纪年加注公元纪年,1949年起用公元纪年。 八、本志对频繁使用的名称,首次用全称,其后用简称。历史地名、机构名称及计量单位,一般均按当时称谓。解放初期人民币除注明旧人民币币值外,已折算成新人民币币值。 九、本志人物传以“生不立传”为原则,收录苏州郊区籍著名人物和在郊区有过较长时间活动的客籍著名人物传记。排列先后以卒年为序。其余均按以事系人原则处理。 十、本志资料,采自文献、档案、旧志、书报杂志,录自口碑,文中重要资料一般注明出处。 苏州郊区志编后记 《苏州郊区志》历经五度寒暑,数易其稿,终于付梓出版。此乃郊区历史上第一部志书,也是最后一部,因为郊区已在2000年9月更名为虎丘区,又在2002年8月苏州行政区划调整中与原苏州新区合并。 《苏州郊区志》的编纂工作,于1998年3月正式起步。此前,市政府郊区办事处(时与市农业局合署办公)根据编修《苏州市志》的需要,于1982年9月成立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人员征集资料,着手编写《苏州市志》农业分志。1984年1月正式恢复郊区建置后,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和全区百余名专、兼职修志人员经过数年艰辛努力,于1988年3月编纂成《郊区志》(打印本),分上、下卷及大事记,共3册、40余万字,上限为1949年,下限至1985年。 《苏州市志》出版后,市政府于1998年将3个城区和郊区以及10个乡(镇)列入新一届修志工作单位。同年3月,郊区重建编史修志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顾仙根任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郦小萍分管修志工作,下设办公室。区政府召开各部门、各乡镇长会议,区长亲自部署修志工作,要求做到“五个到位”(即领导、班子、修志队伍、资金和办公条件到位),发动各部门、各乡(镇)积极配合,提供有关资料,圆满完成《郊区志》的编修任务。由于1988年编修的《郊区志》(打印本)门类不够齐全,内容似嫌单薄,上下限时间亦不符合新编区志的要求,按照志书“横不缺门,竖不断线”的编纂原则,区方志办组织修志人员重新制订编纂纲目,增加相应门类,进一步充实内容,使《郊区志》真正成为全面记述郊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一方之全书”。 与苏州几个城区相比,《郊区志》的编纂有其特殊的难度,因为1952年前郊区向无独立建置,分别隶属吴县或苏州市管辖。1952年始建郊区政府,但在此后的30多年间,又数度撤建,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有关资料散失较多,至1984年1月再度设立郊区政府建制时,区档案馆和有关部门所存历史资料严重缺漏。区志编修人员面对诸多困难,本着选材尊重历史、内容尽臻翔实、考证务达准确的精神,不辞劳苦,多次去市图书馆古籍部、市档案馆、市方志馆、市博物馆等单位及其他有关部门,从浩似瀚海的书籍、报刊和文书档案中查找有关郊区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实物,走访曾在郊区工作过的老同志,请教有关专家,深入乡镇和基层单位,多方采集第一手资料,然后,对诸多素材进行筛选,综合分析,权衡取舍,提炼编纂。各乡镇的编修人员亦密切配合,提供有关资料。浒墅关镇的修志人员为核实镇域桥梁的正确数据,一座桥一座桥实地丈量,令人感动。区、乡(镇)两级修志人员兢兢业业、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 充分反映地方特色,是志书的生命所在、质量所在。在这方面,区志编修人员根据郊区的地理和物产优势,作了初步尝试和努力。如郊区的茶花、席草、蚕桑生产具有悠久历史,郊区又是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基地,因此,将蔬菜生产、多种经营的内容从农业卷中提取出来,升格成卷,写深写透;名胜古迹和民俗、方言,是郊区的特色部分,也均独立成卷,以浓墨重彩落笔渲染;另有一些具有郊区特色的精彩内容,则编入杂记卷中。 2002年6月,郊区修志领导机构更名为虎丘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进一步充实,办公室人员亦作了调整。是时,区志编纂工作已进入修改定稿阶段,修志人员对区志的质量严格把关,着重在志书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上严格要求,在文字锤炼、语言规范上精益求精,在章节设置、条目安排上更趋合理,在图表数据和文字表述的一致性等细节问题上一丝不苟,慎之又慎,有时为一字一句反复斟酌,为一个数据再三考证,不厌其烦,力求无误。有的同志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有的同志不顾病痛,坚持笔耕。修志人员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使志书更加可信、可读,更好地体现存史、资治和教化作用。 在编志过程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分管领导经常关心与指导,郊区各部门通力协作,各乡镇密切配合,积极提供有关资料,是区志编修成功的有力保证。2001年10月,《郊区志》打印成送审稿,报送区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和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审核。市方志办徐刚毅主任、陈其弟副主任、林锡旦科长和朱家康副编审等不仅平时悉心指导,又对送审稿认真审阅,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对提高郊区志的整体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区方志办按照审稿意见,再次组织力量修改补充,苦战半年,终于定稿。最后经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核通过,付印出版。全志共30卷132章412节,上限尽可能往前追溯,下限讫于1999年底,大事记则记载到虎丘区与原苏州新区合并时止,共约120万字。 在《苏州郊区志》出版之际,向历年来给予关心、支持和指导的各级领导,省、市方志办,苏州大学石汝杰教授,金阊、沧浪、平江区、工业园区娄葑镇方志办,虎丘区各部门、各乡镇以及一切为郊区志的编纂、出版作出贡献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郊区志即将出版之际,正值区划调整,顾仙根区长调离虎丘区前,专门划拨经费,保证区志的顺利出版。新任区长王竹鸣亦十分重视和关心区志的出版工作。在此,我们真诚地向两位区长致敬。 编修方志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区划变动频繁,文献史料散失严重,而且志书内容广泛,涉及百科,编者才疏学浅,经验不足,时间局促,出现谬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领导、专家、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苏州市虎丘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02年12月 |
|
服务时间 | 上午8:00至下午23:00 |
在线客服 | 请发邮件至zzzkty@qq.com,索取资料 |
在线浏览 | 在线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