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金阊区志
-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1/4/28 17:30:34
县志名称 | 苏州市金阊区志 |
---|---|
县志作者 | 《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
出版时间 | 2005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装帧 | 精装 |
主要内容简介↡↡↡ | |
《金阊区志》序 我区有史以来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金阊区志》,自1998年开始续编,历时六载,数易其稿,现在终于成书面世了。这是金阊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也是全区人民的一件可庆可贺的盛事。 金阊区位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城区的西北部,是一个以风景旅游和商贸为重要特征的行政区。在这片古老而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先辈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有“飞阁跨通波”的阊门,“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的虎丘,“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有名闻遐迩的七里山塘;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留园、有江南名刹西园戒幢律寺;还保存着文天祥、林则徐、五义士、葛贤等名臣义士的史迹,流传着白居易、唐伯虎等诗人画家的珍闻轶事。 我们为先辈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更为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骄傲。五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阊人民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济逐步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区城市建设、城区管理、社区服务、教科文卫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区)”、“江苏省双拥模范区”、“江苏省科普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 2002年8月,根据市政府关于调整市区部分行政区划精神,金阊区总面积由原来的17.4平方公里扩大为36.7平方公里,地理位置更趋优越,也为金阊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6亿元,财政收入7.6亿元。喜看今日金阊,区内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市场欣欣向荣,文化教育发展,居住环境优美,人民素质提高。金阊人民无愧于他们的祖先。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区志以全面反映金阊古今历史为宗旨,力求发挥“有益今人,惠及后代,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积极作用,为本区各级干部察古知今,熟悉区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提供一部“资治通鉴”;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一本“乡土教材”;为海内外客商了解金阊投资环境提供一份“咨询书”;为国内外旅游者漫步人间天堂、饱览名胜古迹提供一张“导游图”。总之,《金阊区志》是一部认识金阊、建设金阊,发展横向联系和对外开放的资料书、工具书、地情书。 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部区志,是编纂人员广泛征集、精心笔耕的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在此,谨向所有为区志的编纂和出版付出艰辛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两千五百多年来打下的雄厚基础,今天,在21万金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金阊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新金阊必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一切,需要我们及后人奋力拼搏,并将留待后人续笔,记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中共苏州市金阊区委书记 王跃山 苏州市金阊区人民政府区长 徐惠民 二OO四年五月 《金阊区志》凡例 一、本志编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详今明古、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全面反映金阊区古今历史为宗旨,突出地方和时代特点。 二、本志上限追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9年,重点记述1951年建区以来的历史。有关人口的记述采用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大事记下限延伸至2004年5月;照片下限延伸至2003年。 三、本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99年底辖区为限;因建置更迭,区划几度变化,为反映事物的完整性,部分内容仍按当时辖区记载。本区现属境域有一部分原为郊区农村,系建区后陆续划入,对其历史上的农业状况,本志不再记述。 四、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总述》为卷首,专志各卷为主体。《大事记》列于志末。共设17卷,设卷、章、节、目四个层次,横向分类,纵向叙述。为反映区域特色,部分内容作升格处理。 五、本志人物传以“生不立传”为原则,收录与金阊区有密切关系且有较大贡献和影响的1999年以前已故的人物;排列先后以卒年为序。一般革命烈士和先进人物全部列表简述。 六、本志纪年,辛亥革命前用朝代年号加注公元纪年,民国时期用民国年份纪年,1949年起一律用公元纪年。1949年4月27日后称“解放后”。凡不注明世纪的年代,均为20世纪年代。 七、本志记述的历史地名、机构名称、职称以及计量单位,均按当时称谓。 八、本志对于频繁使用的名称、词组,首次用全称,其后用简称。 九、本志资料来源于档案、史料、志书、专著、报刊及采访口述等,其中重要史料均注明出处。各种统计数据主要依据统计部门资料,统计部门缺项的则引用有关部门资料。 《金阊区志》编后记 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这部长达150万余字的《金阊区志》(以下简称《区志》)终于出版面世。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州市政府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决定编纂《苏州市志》,为向市志提供资料,金阊区就着手编纂《金阊区志》,成立编史修志办公室,区内各街道办事处亦相应抽调人员编纂街道志。至80年代中后期,先后完成《区志》7个分册计45万字,以及金门、桃坞、石路、留园、山塘、中街路6部街道志,但均为油印本,未曾正式出版。自1986年起,金阊区档案馆每年都编印《金阊年鉴》。这些资料成为此次编纂《区志》的基础。如果把这段时间也统计在内,那么本《区志》的编纂时间就长达20年了。 1998年上半年,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全面开展省辖市区志编纂工作的指示精神,区建立地方志办公室,与金阊区档案馆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档案馆馆长即是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并在馆内抽调工作人员蓝磊任副主任,再聘请曾参与编纂市志的退休人员刘金冠担任主笔,编纂工作就此正式开展了。当时尽管我们有前期编纂的经验,有档案馆丰富的资料,但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经费不足成为突出的矛盾,它促使我们探索符合金阊区实际的、与众不同的修志新路子。 首先是利用原有资料,先搭框架,走方志工作与档案工作相结合之路。金阊区档案馆在江苏省辖市各区中首家晋升省二级档案馆,馆藏资料十分丰富,建馆15年来共编印包括《金阊区志》(油印本,下限至1985年)在内的各种资料和专题汇编32种,650万字。将这些资料充分利用起来,无疑是一条符合金阊区实际的修志“捷径”。区地方志办公室1998年3月就初步拟定《区志》纲目。在对纲目进行反复论证以后,1998年9月,以1个月时间将馆藏可用资料按纲目纵横分解,再将分解后的资料按志书要求进行梳理。至1999年底形成《区志》初稿。 其次是征集资料,走专人负责与发动群众相结合之路。编好《区志》的关键是素材的收集,仅仅利用档案馆的现成资料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在修志工作一开始就漫无边际的着手资料收集,面广量大,缺乏一定目标,可能会事倍功半。我们根据金阊区的实际,资料征集工作分3步展开。 第一步是修志工作的开始阶段。即在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上,要求各街道、主管局按《区志》纲目的要求,编写部门志。1998年5月,区政府又召开区志编纂工作会议,专门布置资料征集工作,并将其列入考核先进的目标。地方志办公室出刊《区志简报》,交流各单位工作进度。至9月,大部分单位都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各街道编纂了《街道志》(1985)的续编,商业、教育、体育等部门志不仅资料翔实,且符合志书体例规范,为《区志》稿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为资料的补充、扩大再征集阶段。2000年2月,《区志》稿已具雏形,根据初稿编纂中的实际,将需要补充、扩大的资料分门别类,列出提纲,由区政府发文至辖区内各单位征集。3月,通过召开区志编委会议和街道修志人员会议,将区政府的通知精神落到实处。各街道、主管局都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区地方志办公室人员经常上门指导,运用《区志简报》交流征集进度,深入宣传编纂《区志》的重要意义,及时表彰先进典型。从2000年下半年起,每编写一卷志稿即打印送审,并在卷首附上需补充征集资料的题目,请区有关部门在审稿中予以补充。送审一卷,补充一卷。此外,在以后的志稿修改中,仍持续不断补充各项资料。可以说,资料征集工作贯穿于志书编纂的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各街道办事处及城建等部门,尽管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到征集资料的通知,他们都不厌其烦地一一完成了任务。更有社会热心人士送来了许多可贵的资料。《金阊区志》有如此众多的支持,才能于2002年上半年完成送审稿。详见“编纂人员名单”。至年底,95%以上的区属单位及85%以上的辖区单位圆满完成征集任务。 第三步是资料的完善阶段。由于前阶段的资料征集工作中尚有遗漏之处,亟待补充完善;另外在《区志》的编纂过程中,通过市地方志办公室召开会议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使《区志》不断完善、提高。 发动群众征集资料的同时,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进书店,选购必要的参考书籍;走访市方志馆,查找苏州市的专业志书;到城建档案馆、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查阅档案资料、核实情况;实地踏勘,确定街巷河桥的方位及结构。区志办公室也经历了调整,原区方志办主任李德钧同志退休后由金云同志担任区志的协调工作,并至出版社落实了出版事项。金云同志调任他职后,由袁洪滨同志接任方志工作。在区政府副区长、区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刘文保同志直接领导下,抓了区志的评审和后期工作:特邀黄孟弟、钱勤学两位专家对经评审的志稿作最后的修改补充,润色加工;安排孙建中同志落实照片的收集整理;多次召开业务会议,会同市方志办负责同志及方志专家讨论解决后期修改中的一系列问题,使区志达到出版要求。 这部志书自1998年开始起草,至正式出版,已是六易其稿。一曰初稿,是《区志》的雏形;二曰讨论稿,有一半以上的卷、章,提到市召开的区志研讨会上研讨;三曰区审稿,送区领导及各部门审阅;四曰市审稿,正式向市地方志办公室报审;五曰省审稿;六曰审定稿,正式交付出版社出版。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料的残缺不全在所难免。建区以后,行政区划多次改变,机构时撤时并,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很多历史资料被毁,以致志书内容留下了若干空白。另外,由于区级体制的局限,难以将辖境内所有单位全部包揽。这些遗憾,只能留待后人续补。 在《区志》编纂过程中,蒙江苏省方志办、苏州市方志办、市方志馆、市城建档案馆、市地名委员会、金阊区委、区政府及区机关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金阊区辖境各企事业单位和热心方志事业人士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提供了许多可贵的史料,还对志书作了精心的校正补充。特别是苏州市方志办公室编纂科科长林锡旦对区志的编纂倾注了大量精力,从纲目结构的多次调整,逐卷的审阅批点,资料和照片的选用,包括每次召开的区志研讨会,都作了精细的指导,并及时解决了编志过程中一些疑难问题,使区志在质量上得以提高,日臻完善。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志书编纂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编纂《金阊区志》还是首次,缺乏经验,限于水平,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恳请各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苏州市金阊区地方志办公室 二OO四年五月 |
|
服务时间 | 上午8:00至下午23:00 |
在线客服 | 请发邮件至zzzkty@qq.com,索取资料 |
在线浏览 | 在线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