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县志

当前位置:首页>>江苏>>文章

昆山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1/8/19 12:01:32
县志名称 昆山县志
县志作者 江苏省昆山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昆山县志

新编《昆山县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四十周年、昆山撤县建市之际问世,实为我市人民的一大喜事。

宋淳祐十年(1251年),由凌万顷主纂《玉峰志》,为昆山第一部县志。新编《昆山县志》以前,是连德英修、李传元纂的《昆新两县续补合志》,起自清光绪六年(1880年),断代于宣统三年(1911年),于民国8年(1919年)夏脱稿。自宋以来,历时700余年,修志20余次,可见修志乃为世人所重。可惜,自上志断限至今,其事无载。

民国时期三十八载,内乱外患,国无宁日,风云变幻,民不聊生。新中国建立后,国威日振,百业俱兴,然受政治运动影响,是非难辨,虽有重修县志之议,却未能实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通人和,物阜民康,为盛世修志之良机。中共昆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选调人才,拨付专款,经全体修志人员广搜博采,竭尽所能,以三年之功,八订纲目,四易其稿,终于在1989年底编纂完成《昆山县志》,为我市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财富。

《昆山县志》着重记载了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昆山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勤劳勇敢的昆山人民建设家乡之业绩。尤其是较为客观地记述了建国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巨大变化,是一部现代昆山的社会发展史,也是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新编《昆山县志》,以大量翔实的资料,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研究,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地记载史实,充分体现了时代风貌和地方特色,是一项浩大的文字工程。全体编纂人员,尤其是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三载琢磨,一气呵成,成就可观,精神可嘉。值此县志告竣之日,我们谨代表中共昆山市委、市人民政府衷心感谢参与修志的同志们为昆山人民办了一件好事!感谢江苏省、苏州市及各县(市)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昆山县志》的修编工作所给予的支持及帮助!

我们相信《昆山县志》的出版,将会激励全市人民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愿全市人民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振兴昆山再立新功、再创新业。

中共昆山市委书记    吴克铨

昆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周振华

1989年12月

昆山县志凡例

一、本志继承修志传统,横排竖写,纵横结合。共设专志27篇,142章,500节;置概述、大事记于篇首,后附编余。

二、本志通贯古今,详今略古。上限不定,对需要溯源的事物适当上溯,下限截止1987年,大事记则延伸至1989年9月28日撤县建市为止。

三、本志体裁采用记、志、传、图、表、录等,以专志为主体,附图表,照片置于篇首。

四、本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结合记事本末,记述具有影响的重要事件。

五、地名、政区及机关,均系当时名称。必要时加注今名。名称需多次应用的,在各篇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其后则用简称。如中华民国,简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简称“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等。

六、本志对解放后历政治运动不设专篇,分散于大事记及其他有关分志中。

七、历史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采取以朝代年号(或民国纪年)加注公元纪年,每节第一次出现时加注,其后不注。民国以前年月日为阴历,以汉字书写,民国以后的年月日用阿拉伯字书写,均为公历。

各项统计数字一般采用本县统计局数字。

八、本志人物篇不为生人立传,入志人物以对社会发展有较大贡献者和较大影响者为主,以现代人物为主,以本县籍为主。排列以卒年先后为序。

昆山县志编后记

《昆山县志》编纂工作始于1986年秋,历时三载,数易其稿,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经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专家审定,交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昆山县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重大成果,令人欣慰。

昆山自民国以来,70多年未修志。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亟需有一部用于资政、教化、存史,有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志书。为此,于1986年5月成立昆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同年9月建立昆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专司其事。先后召开七次全体编委会议,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决定。中共昆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修志工作十分重视,将其列为昆山县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内容之一。在1987年4月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又将编修县志作为一项任务明确提出来,并列入政府工作三年规划。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县有68个县属部门、20个乡(镇)相继组建了编志小组和史料征集小组,建立了一支有300多人参加的修志队伍。1987年2月,举办全县第一期修志人员培训班,使修志人员明确了编修新县志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及工作步骤、方法和要求,使修志工作迅速全面展开。

按照总体规划,1987年把征集资料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步骤上采取“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口碑后文字”的原则,上半年先由各部门“清理家底”,共查阅档案8087卷,摘录资料2440万字。同时张贴公告,通过广播、黑板报宣传,征集文献、文稿、文物等。然后,组织19个部门的采编人员60名,采取“外出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办法,分赴南京、上海、苏州、常熟、镇江等地16所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搜集旧方志,查阅历史档案、古籍、书报杂志近千种上万册,摘录资料220万字。另外,还召开各种座谈会117次,参加者1244人次;走访知情人1305人次,共搜集口碑资料499.96万字;发函调信件1069封,提供资料76.54万字。总计摘录、收集3236.5万字的资料。另外,还搜集7种旧志以及一批历史照片、家谱等,为编写县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8年初,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入书写分志。4月,举办全县第二期修志人员培训班,县志顾间、苏州大学副教授吴奈夫就如何编写县志分志进行了专题讲授。编委会副主任王道伟、县志顾问姜德仁对参加培训的同志作了动员,并组织了7个部门作了交流发言,为全面开展编写县志分志创造了条件。在编写的同时,有重点地继续搜集、考证资料。到1988年底,绝大多数单位完成了分志征询稿的编写任务。县志办公室担负全志三分之一的编写任务,其中包括序、纲目、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区划篇、社会篇、人物篇和编后记等,均由县志办编辑独立完成。是年,共印发县志征询稿107期,共134章、453节,约150万字。1988年6月,县人民政府决定由王道伟兼任县志总编(主编),顾厚德、巫文冠、王顺保、袁理兼任副总编(副主编)。主编对形成的征询稿逐篇进行审核,向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熟悉情况的同志征求意见,提出修改的方案,然后再形成第三稿。1989年春,开始进入县志的总纂工作。首先由办公室的编辑对各篇进行修改、合成,交编委会有关委员审阅修改,然后由分工的副主编审阅,最后由主编定稿。在总纂过程中,我们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的精神,对志稿逐字逐句进行推敲、琢磨,并先后两次召开在昆山工作过的副县长以上离休老干部座谈会,倾听他们对《昆山县志》稿的意见,对史实和数据逐个进行核实,力求提高志书质量。是年10月,《昆山县志》送审稿全部形成。在将送审稿报送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核的同时,中共昆山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也进行了审稿,并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作出原则通过的决定。1989年12月7日至9日,江苏省和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昆山召开《昆山县志》评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锡通、沈嘉荣、李明、汪家伦、王家典、任新保、戴国林、薛兴祥、陈晖、谢效正、吴奈夫、陈维新、金菊林、张尚金以及苏州市各县(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等共29人。会议对《昆山县志》送审稿进行了详细的评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评审会后,我们对志稿继续作了修改和补充,并经省志办审批验收后分批送上海人民出版社。

《昆山县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县内外关心修志工作的领导和离、退休老干部及各界人士的热情支持。他们有的提供资料,有的捐献珍藏,有的为志稿纠错勘误。居住在上海的七旬老翁杨馥清先生,将一部珍藏多年的《玉峰志》手抄本捐献出来,并亲手写了数万字的资料。如今,《昆山县志》奉献于读者面前的时候,首先应当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还应感谢苏州大学吴奈夫副教授以及镇江市、常熟市、太仓县、武进县等修志同行对我们的热情帮助和亲切的指教。感谢江苏省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博物馆、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大学图书馆、镇江市档案馆、镇江图书馆、镇江博物馆、常熟图书馆、大连图书馆以及本县档案局、县委党史办公室、图书馆、文物管理委员会、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历史档案资料,并感谢一切关心、支持《昆山县志》编纂工作的同志。

“一卷新书在,千秋旧事存”。《昆山县志》编纂工作,凝结了全县300多位修志人员,特别是10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的心血。他们以“劳劳不觉头皆白,独对芸窗笔不停”的可贵精神,不管风霜雨雪,不分寒冬酷暑,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呕心沥血,捱过了整整三个春秋,为修好县志作出了贡献。

《昆山县志》虽已成书出版,但限于我们的水平,加之资料遗缺,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真诚地希望专家、学者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请发邮件至zzzkty@qq.com,索取资料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华容县志

下一篇:沙洲县志

Copyright © 2012-2023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