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安徽>>文章

安庆市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0/5/8 16:14:41
县志名称 安庆市志
县志作者 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7
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安庆市志》序一

刘思魁

安庆市历无志书。几经磨砺,十易寒暑,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修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安庆市志》,是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硕果。

安庆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历来是“控制吴楚,保障江淮”的战略要地。从有文字记载的汉武帝刘彻登临盛唐山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安庆市志》以鲜明的特色和朴实的文字,实事求是地记述了1988年行政区划调整前安庆市境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概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和经验教训,为我们了解安庆市的过去、现在和展望未来,为我们认识城市、研究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新安庆的道路,提供了翔实的信息资料和科学的依据。同时,《安庆市志》也是一部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现在,我们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我深信,在本世纪不太长的时间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一定能够把我们安庆市建设成为一座文明、富庶、优美的宜人之城,以更加卓越的成就为安庆市的历史写出光照千秋的新篇章。

这次编修《安庆市志》,广大修志工作者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各行各业专家学者也极为关注和支持。在此,我向所有为志书作出奉献的人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1992年5月29日

《安庆市志》序二

周公顺

《安庆市志》毕十载之功,终于付梓面世,可喜可贺。

安庆市滨临长江,襟带吴楚,是皖西南重镇和长江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历史悠久,文化昌明,物产丰腴,人才辈出。自西汉元封五年 (前106)武帝南巡至市境登盛唐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2000余年;自南宋嘉定十年 (1217)建城,历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凡770余年;自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至民国27年 (1938)的170余年间,一直是安徽省治所在地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庆市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广征博采,钩沉史料,抒写百里沧桑风云,铺陈千年历史画卷,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安庆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再现了安庆历史上志士仁人、革命先辈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书写了历届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建设安庆的曲折历程,同时也描绘了安庆的钟灵山水、灿烂文化和乡风民情。一卷在手,存历史之真容,呈发展之轨迹,挈千载于眼底,运全局于一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鉴古察今,彰往昭来。一代志成,对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市情,宣传安庆,建设安庆,其功大矣!

编修《安庆市志》,纵贯古今,熔铸百科,是一项宏大的文化系统工作。前任几届市委、市政府领导远见卓识,热心倡导,鼎力支持,是市志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们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筚路蓝缕,笔耕不缀,其热忱和奉献精神令人感佩。专家学者、各界名流积极参与,披沙拣金,字斟句酌,为志书的质量增添光彩。300万字煌煌巨著,编纂十载,修改八次,众手耕耘,成书匪易。智慧伴汗水共洒,结晶与青史并存。在此,我谨向一切关心、支持并参与《安庆市志》编修的同志表示由衷的谢忱和崇高的敬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安庆这座昔日的古城商埠,被列为皖江开发的重点开放城市之一,正向开放式、多功能、多产业、现代化的未来大步迈进。面临发展安庆经济的历史机遇,肩负全市父老乡亲的殷殷重托,我深感任重道远,不敢丝毫懈怠。披览斯志,我感奋不已。《安庆市志》忠实地记录了安庆的昨天。昨天属于历史。吾辈和后来者当更加戮力同心,殚精竭虑,脚踏实地,开拓奋进,为安庆的今天和明天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为《安庆市志》写出更为灿烂的续篇。

志成之际,欣然命笔,以抒贺忱。是为序。

1994年6月28日

《安庆市志》凡例

一、《安庆市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全市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认识、研究和建设安庆市服务。

二、本志上限不立;下限一般至1988年,个别事物适当延伸。记述重点立足当代,侧重近代,并因事适当上溯,力求统合古今。

三、本志记事范围以1988年区划调整前安庆市行政区划为界。凡隶属关系变动的地域,一般只限于其划入期间。驻市的中央、省和地区所属单位,按归属门类,有选择地立目记载。越境不书,但记述城市辐射、吸引和横向联系。

四、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划分门类。全志按总类、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等顺序,以单一或相近的门类平列立卷,对某些事类升格处理。除总叙、大事记、附录外,共立68卷。

五、本志采用条目体,横排纵述。卷目下设类目、条目、子目,并根据需要增设细目。少数插有分卷目。文体以记述文为主。除引文外,均使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以志为主。表与图随文插入。

六、本志对政治、文化等部类某些事物解放以前的历史资料,特设“纪略”记述。对解放后重大的政治活动,作相对集中记述。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结合记事本末体。人物分传、简介、表,排列以生年为序。除劳动模范外,按通例不辑录尚在世的人。

七、本志资料主要来源于历代史志、报刊、档案等和各部门、各单位编纂的志稿,资料均经核实,一般不再注明出处。解放后的各种统计数字,使用市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缺少的部分使用有关单位提供的数字。

八、本志1949年1月1日以前的历史纪年,以朝代年号加注相应的公元纪年,并省略“公元”和“年”字。大事记则以公元纪年加注朝代年号。人物的生卒年月均注公元纪年。年、月、日公历用阿拉伯数字,农历用汉字。本志所指年代,除特别注明的外均指20世纪各年代。

九、本志称谓一般首次使用全称,重复出现用简称。常用的简称不再加注,如“解放前 (后)”系指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前 (后);“市 (省、地)委”系指中国共产党安庆市 (安徽省、安庆地区)委员会;“市政府 (人委、革委会)”系指安庆市人民政府 (人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等。

十、本志地名以1980年全市地名普查所定地名为标准。计量单位使用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同时保留“亩”、“马力”等个别原计量单位。币制单位均为当时通行的名称。1955年3月1日以前的人民币,如不注明,均已按新币制折算。海拔高程除特别注明的外均使用吴淞基面。数字用法执行198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

《安庆市志》后记

1981年春,中共中央通知各地党委建立党史资料征集组织;同时,史学界及部分社会人士要求编修新方志的呼声也很高。我考虑这两件事可以相辅相成,遂向时任市委书记苏桦同志提出,设立机构开展党史资料征集和新市志编修工作。苏桦同志十分赞成,嘱我起草一个文件,提交常委会议讨论决定。在此以前,有关党史资料的征集和宣传工作,由市委宣传部和党校负责,乃商得这两个部门的同意,以市委宣传部、市委办公室和党校3个单位的名义,向市委和市政府提出《关于编史修志工作的请示报告》,着重陈述编史修志工作亟须着手进行以及组织实施的意见,经常委会审议通过于同年3月底批转下达。这是我市修志工作的第一个文件和缘起。

当时,省内还没有编修地方志的机构体制,事属初创,无成规可循,便选择了史志结合的方案,设立市编史修志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内设科室分工编写党史和地方志。后因全省分别设立党史和方志机构,我市在1983年11月也随之对口分设。党史资料征集与市志编纂用两个衔牌,但仍是一套机构人员,至1988年11月,才完全分开。

这次编修市志,自建立机构到定稿付印,大致可分为各单位撰写分志初稿 (或提供资料)和市志办公室合成总纂两个大的阶段,前后计14年。历时较长的原因,首先是组织发动不易,落实机构、经费和编写人员并加以培训,费时过多。不少部门对编修地方志的功能价值缺乏了解,需要再三动员,才能达成共识。少数单位在两三年后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编纂工作仍未落实,个别分志直到1992年冬市志编纂评议稿时还未完成。有的分志稿是由市志办公室以“采编合一”的方法最终完成的。各分志稿进度的不平衡和质量上的差异,都直接影响到总纂的进程。再是1988年安庆区划调整,1989年10月,市政府暨市地方志编委会因此决定将志书下限从1985年延至1988年原安庆市行政区划结束时止,以免以后续修市志难以为继。因此从行将完成的总类到已定稿的一些分志,都得补充资料,揉合重写。同时还由于全市机构调整,人员变动,原来各单位承担的分志稿撰写工作一度陷于瘫痪,致使编纂进度一再延误。至1990年间,始重整旗鼓,再次动员、组织,采取承编责任措施,一鼓作气,到1992年底完成评议稿。回顾这一段曲折的道路,除了以上客观原因而外,还由于我们是在缺乏经验和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起步的,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包括对这次修志的创建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以及业务素质的适应,都是随着修志实践的进展,才逐步深化提高。特别是在汇总成书时,问题集中,矛盾突出,要从整体上认真统筹处理,严格把住质量关,实际上是对各分志原稿的又一次系统加工和再编写。幸喜办公室全体人员能够尽职敬业,协力精进,才能迭克难关,较好地完成了编纂工作。

安庆城区旧属怀宁,解放后才正式设市。新编市志,既要全面地记述城市各方面的现状,又要历史地体现它成长的过程,才能显示其时空全貌。市志总体设计,先后九易其稿,边实践、边修改,使之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主要思路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作为贯穿全志的主轴线,先自然,后社会,按经济、政治、文化等顺序,分门别类;突出现状,以解放后的市情为主,因事上溯,联贯古今,从整体和社会各个构成部分,全方位较系统地展现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功能;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继承方志体例特色,又不为其所拘束,选择适合于表现自身特点和有时代感的形式,立足创新,诸体并用,采各家之长,走自己的路。

在门类卷目的设置上,不仅参照科学分类和现代社会分工的划分标准,还特别注重从我市社会结构的实际出发,分类立卷。为克服单点取类的不足,考虑到行业或事业的整体性,很多卷目未完全按形式逻辑的要求,不作绝对的机械划分。如蔬菜产销是关系到城市人民生活的大事,如果墨守事以类从的成规,势必要将其生产部分归入农业,供销部分归入商业,政策补贴部分归入财政。作这样机械的类从划分,就很难看出这一菜篮子工程的整体,也割裂了产、销和管理几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将蔬菜的产销和有关政策部分放到一起,自成一卷。在工商部类中,基本上是以部门与行业相结合分别立卷。如工业门类中的石油化工与化学工业分立两卷,商业贸易门类中,析出粮食、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等卷。我们曾经顾虑这样做是不是成了部门志,或者至少是带有部门志的痕迹。经过一段实践再认识,我们认为,在市志下限期内,解放后国民经济运行方式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对其所属行业起计划运作调节的主导作用,按行业与部门相结合分类立卷,能完整体现当时计划经济的中观和微观管理,脉络和阵地较为分明,它的整体性和相对独立性,比较接近客体真实。

在横排竖写问题上,也没有作一刀切,而是采取史为志用、纵横结合的做法。总叙、大事记、人物传记和各卷前置的无题小序都不回避史体。各专业的起始和发展过程,一般都依事上溯。对一些没有前后直接继承关系、或史料资料较为重要的,则设立“纪略”篇目,作历史的记述。如“民主革命纪略”便突破了横排的格局,按历史时代顺序,将太平天国在安庆的易制与保卫战、徐锡麟刺杀恩铭举义、炮马营起义、六二运动、三二三事件等对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斗争逐一作始末记述,合为一卷。如将其分散归于有关党政军事卷目中,则不能显现安庆市在历史上为全省政治中心的地位,不能如此集中而鲜明地显示安庆人民热爱乡土和祖国,为争取民主解放前赴后继的光荣传统。在这个效果上,专题纪略可以说起了一定的光点聚焦作用。政治部类中,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两卷,分别设中心工作纪要和政务纪要两个相互对应、互为补充的篇目,以全面记述解放后党和政府所领导的政治运动和重大建设事业的政绩得失。似此纵横相间,史为志用,全志还有多处。我们思考,不论何种文体,都是表现形式。形式应由内容需要而定。一般说来,史体易于表现历史,志体易于表现现状,两体结合,更适宜于地方志所要记述的历史和现状的内容。事实上,志体中的追溯记述,正是史体的具体运用。也有人顾虑,史体有议论,志书应述而不论。其实议论并非史体的唯一特征,记而不论的历史著述并不少见;何况方志记事,也不是毫无倾向性,往往一字的褒贬,都寓有深刻的涵义。

地方特色是一部方志的灵魂。它既能表现一个城市的个性特征,也向读者启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素质和社会发展水平。在这一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努力。安庆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始是长江沿岸的渡口商镇,由商旅和军事的交通往来而兴起,发展成为全省长江北岸的唯一港口城市。自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先是府县治所,继又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根基较为深厚,一度在全省居于突出地位。商业、手工业发展历史较长。我国近代机械、造船工业在此发轫。解放后的现代工业建设和城市改造,使全市的社会发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志抓住这些特点,建构框架,勾勒线条眉目。除总叙、大事记作重点记述外,在自然环境、建置卷目中,详记建城沿革;经济部类以城市建设为首,继之以交通、邮电、电力等卷,表明这些行业在我市历史较久,又是生产建设的先行,是安庆建城和现代工业历程的开始。对占全市产值一半的石油化学工业、地方工业支柱的纺织工业、有传统特色的食品工业以及独特成长的新型集体经济等,都特别单列卷目;在教育、文化和卫生等事类中,凡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史实和人物,如书院、大中学校、黄梅戏、中医中药等,都作了较重的浓笔记载。

书成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市志的编纂中,所作的种种尝试和努力,可能是对的也可能只有部分是对的。十年磨一剑,它是一柄可试的青锋,还是一块不甚中用的铸铁,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即使将来被证实有些错误或不当,让后来人取作他山之石,汲取教训,或将是有益的。

汇总编纂和修改定稿,虽然磨了近3年时间,在志稿的质量上下了一些功夫,但成型以后,回头全面一看,不尽如意之处还不少。分志由有关部门承编初稿,有的记述仅局限其所辖系统的资料,未能详尽包括系统外社会同行业。在经济部类中,对计划经济的利弊得失,以史实反映其经验教训,似觉深度不够。有的分卷数据资料与相关分卷记述互相矛盾。一个史实或数据,基层与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与综合部门,往往各执一词,各有一本帐,虽花了很大力气查考,有一些仍难以确认。有些历史资料,记述不足,如民国时期的资料缺项即很多。人物传、简介所选人物还不够全面等。

值得欣慰的是,安庆地方志这一块解放后一直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经过十余年的拓植耕耘,现在终于长成一片新绿。花间时见子初成。与市志编纂的同时,各有关部门还编纂出近百部专业志和3部区志。其中不乏资料翔实、记述完备的佳作,一般都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通过此次修志,全市各部门对所属行业或事业的历史和现状都作了一次较全面的社会调查、采录和征集,对档案资料进行了一次清理审订,并由此总结有关史实的经验教训。已用和未用的资料,何止万千数。纂修地方志所发掘出的珍贵宝藏,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发展的必要知识。一大批史志工作者也由此成长起来,在全市形成了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史志工作队伍。研究地方史志,研究市情,已不只是书斋学者的课题,它引起了全市各级决策者、众多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参与。方志史料已成为各单位必备的阅读和运用的材料。爱我乡土是爱我中华的最直接体现,青少年在地方乡土教材中得到启发和营养,憧憬和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开垦这一片园地而给它锄草施肥的领导者、同事们和朋友们。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涉及全市各个部门和单位,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的推动和协调运作,是众手成志的根本所在。省地方志办公室的扶植与指导,有关部门的协作和社会知情人士的支持,是志书获取养料和力量的源泉。我特别记得在方志办公室初建时,地无立桌之处,资料全然空白,经费又时感短绌,多亏当时市博物馆李朝周、市档案局邓敦宇、市报社周桂春等负责人,在办公用房、资料使用和经费周转上,给方志办公室以慷慨而大量的支持。在市志初始阶段,王绎光、贝朴生、杨森、李成功、李思明、沈萍、罗家麟、孟庆惠、查光辉、徐锦文、鲁尧贤等曾提供过宝贵的资料,王闰年、叶勃、陈宜训、罗本隆、罗作新、金声玉、胡庆禧、倪斌、董秀伯、端木宪维、潘奎等曾先后参与编辑或提供过宝贵意见。此外,出力较多的同志还有不少,难以一一列举。全志最后由叶庆、余灿统稿。办公室内的同事们,在当前商品经济大潮中,许多人不是不想跃身商海或换一个“热门”工作单位,但绝大多数人员,不论是从事编纂还是做行政工作,一般都能做到坚忍自励,不谋权位,不图金钱,心系志书,执着追求,默默奉献。是他 (她)们用自己宝贵的人生韶光,绞尽了脑汁和汗水,编织起安庆新市志的经纬。可敬的领导者们,耕作者们,朋友们,历史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志稿既定,办公室诸君因我始终参与其事,嘱记编纂梗概和感受,义不容辞。乃杂陈浅谬之见,以供参阅。

张樾

1995年1月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桐城县志

下一篇:安庆地区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