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安徽>>文章

桐城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0/5/9 14:55:07
县志名称 桐城县志
县志作者 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5年9月
出版社 黄山书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桐城县志 (1).jpg

《桐城县志》序

盛世修志。值此政通人和百业振兴之际,新编《桐城县志》出版问世了。这是桐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丰硕成果,是全县人民的一件盛事!

桐城历史悠久,古称桐国,秦至唐代中叶相继为舒县、枞阳县、阴安县、吕亭左县和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易称桐城县。桐城县地处皖中,襟江带湖,气候地理环境优越,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桐城人民在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尤其明清时期,桐城重读尚文,曾以文化名邦而著称于世。数百年间,一邑之地中进士举人者几达千人。桐城派,作为清代最大的文学流派,更是作者如云,作品充栋,独领风骚二百余年。一时“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历史进入二十世纪,桐城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前赴后继,毁家纾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建国后,桐城人民又以前所未有的奋发精神,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潮中,使桐城旧貌换新颜。今天,躬逢盛世,桐城正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全方位的发展与繁荣。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地被珍重地载入了新编《桐城县志》中。

桐城自古就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明代以来,桐城先贤硕彦为全国各地共纂修各类志书二百余部,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县内亦先后七修县志,最早为明弘治三年(1490)的《桐城县志》,最近为民国25年(1936)的《桐城县志略》。竹帛传真,古风盎然。其中尤以清道光七年(1827)《桐城续修县志》记载最为详备,考证最为谨严,已被誉为清代全国名志之一。但旧志毕竟受到时代局限,难免“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之弊。新编《桐城县志》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采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编纂而成。举凡桐城一地的历史、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人物,乃至民俗、方言,无不备载其中,既突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县的地方特色,又突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它非旧志续作,亦非旧志变体,而是从体例到内容、从观点到文风的质变与创新。

地方志作为我国独具的一种文化典籍,源远流长。它犹如联结历史与现实的金链,铭刻着社会的沉浮荣衰和沧桑变迁,有着“存史、资治、教化”的功用。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方都不能割断历史、抛弃历史。否则,就会缺少坚实感和维系力,就无从谈起对社会的改造与治理,就无从谈起对人民的教育与陶冶。新编《桐城县志》无疑会起到这样彰往昭来、经世致用之效。它不仅为我们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一份朴实生动的乡土教材;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桐城、宣传桐城、建设桐城,提供了一部有效的辅治之书。古人云:“治郡县者以志为鉴”。我们热忱地期望供职此方的公务人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此志为鉴,明得失、辨是非,和全县人民一道,团结奋斗,革新创造,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桐城!

县志编纂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本届修志,从发轫到问世,历经十有余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字里行间无不凝聚着全体修志人员的辛劳汗水。他们那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那种甘居清贫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钦佩!我们谨代表桐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七十六万人民,向他们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本志编纂工作的人士致以诚挚的谢忱!同时,由于诸多原因,本志一定还存在不少舛讹谬误和不尽人意之处,在此亦请方家时贤鉴谅并不吝赐教!

桐城在前进!她正披着昨日的辉煌走向今天,走向未来。而作为记录桐城历史前进足迹的新编《桐城县志》,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弥足珍贵!

中共桐城县委书记 杨培金

桐城县县长程孝平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桐城县志》凡例

一、本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桐城境内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有机统一,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二、本志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统领全志,设序言、凡例、概述和大事记;第二部分为各类专志,按照事物性质横排门类,分章设节;第三部分为附录。

三、本志通贯古今,详今略古。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止于1987年底(图片例外)。

四、本志采用志、记、传、录、图、表等体裁,编年与纪事本末相结合,语体文,记述体。

五、本志遵循修志惯例,生不立传。立传入录人物以本籍为主,兼收个别在本县有较大影响的客籍人物,反面人物亦酌量收入,以作史鉴。

六、本志纪年:民国以前用帝王年号纪年、农历纪月,民国年间用民国纪年、公历纪月,同一部分文字中首次出现时括注公元纪年;1949年10月1日以后用公元纪年、公历纪月。

七、本志所称“解放前(后)”,系指1949年2月4日桐城解放以前(以后);所称“建国前(后)”,系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以后);所称“20年代”、“80年代”等,凡未注明所属世纪的,均为本世纪年代。

八、本志记述的地域范围,遵循时间与空间统一的原则。凡1949年2月18日划为桐庐县(即今枞阳县)以及其后历次划出的地区,划出前仍列入记述范围;历次划入的地区,划入前均不列入记述范围。

九、本志所使用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均用当时称谓,酌注今名;1955年3月1日前发行的旧人民币除加注者外,均已折算成新人民币;计量单位一般为当时通用的单位,酌情加注;建国后的有关数据以县统计部门资料为准,统计资料未列项者以各部门专业志为准。

十、本志使用规范简化字;数字使用遵照198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常用特定历史名词采用简略语,首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引文忠实于原文,但溢美或滥贬之词则略而不书;脱漏字以“□”表示。

十一、本志资料主要来源于历代正史、旧志、图书、档案、报刊、专著以及本县各部门专业志,为节省篇幅,一般不注明出处。

《桐城县志》编纂始末

1982年7月,县委、县政府发出(1982)70号文件,决定成立桐城县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县委副书记王武秀、桂性达先后任组长,县人大副主任张二汝、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彭声皎任副组长,县有关部门负责人陈伯启、潘致良、杨仲林、包正、朱世华、方蔚为小组成员,彭声皎兼任办公室主任,方蔚兼任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9月,到志办划归政府系列,政府办主任包正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1984年5月,县地方志领导小组改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县长郑之宽任编委会主任,县人大副主任程伯瑜、副县长胡先泽、县政协副主席姚芳德、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包正任副主任,操礼怀、杨仲林、程荣宇、葛正理、潘致良、振球、徐有成、赵建业、罗康元、姚大森、严云生、方蔚为委员。1984年7月方蔚被任命为办公室主任。1986年7月,何林调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副总编。1986年10月,增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倪炳仁为编委会副主任,增补程普伯、张葆华、钱荣华、姚涤吾、胡睿为委员。1987年9月,办公室机构进行调整,方蔚任督导员,潘成生任主任,何林任副主任,潘忠荣任主编。同年12月,编委会机构进行调整,县长郑之宽任主任,副县长黄志平、县人大副主任程伯瑜、县政协副主席姚芳德、县人武部政委程普伯、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倪炳仁任副主任,汪明、章钢、何庆国、严云生、潘成生、潘忠荣为委员。1990年7、8两月,办公室和编委会机构先后再次调整。调整后的编委会由县长杨培金任主任;副县长黄志平、汪明,县人大副主任邓国栋,县政协副主席姚芳德,县人武部政委程普伯任副主任;宋传明、章钢、何庆国、吴多璇、倪天柱、何林、潘忠荣为委员。倪天柱任办公室主任,何林任副主任,潘忠荣任主编兼副主任。1991年3月,政府办发文任命胡清、高大野为副主编。1992年4月,政府办再次发文任命吴筱霞为副主编。1992年6月,编委会机构进行调整,县长程孝平任主任;副县长王普生、汪明,县人大副主任邓国栋,县政协副主席姚芳德,县人武部政委程普伯任副主任;宋传明、吕建生、王桐生、何庆国、吴多璇、倪天柱、何林、潘忠荣为委员。

修志伊始,县委、县政府即发出《关于开展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要求县直各部门、各单位提高认识,组建队伍,开展专业志编写工作。1983年8月,县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关于做好编纂《桐城县志》工作的决议”,要求全县人民积极支持县志编纂工作,动员一切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和社会力量,完成县志编纂这一历吏重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领导小组),先后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编委会和全县修志工作会议14次,及时解决了组织发动、人员经费、进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全县100余人参加了专志编纂工作,60多个单位编写了专业志,或提供了专篇资料。县志办在编人员也由开始时的1人逐步增加到l0人。这一切,为县志编纂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5月,县志办印发桐城县志编纂规划和基本篇目,将专志编写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后因县内遭受特大洪灾,修志工作被迫停顿。1984年8月,县编委会主任郑之宽主持召开编委会议,重新部署修志工作,全县有编写专业志任务的单位,大部分相继建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县志办公室亦组织召开了专业志业务研讨会,举办修志干部培训班,并重新印发了编纂规划。1986年元月,县编委会召开县直各单位负责人和修志干部会议,总结修志工作,表扬、奖励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但由于发展不平衡,部分单位进展迟缓。1987年底,再次召开县直各单位负责人和修志人员会议,进行再发动,再动员。1988年春,县志进入分纂阶段。各责任编辑根据重新拟定的篇目,对专志资料进行分类筛选、综合提炼,写成初稿,经主编审阅后,再修改成分纂稿。6月,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县志的要求调整修改县志篇目,突出了文化、教育、人物,尤其是桐城文派等地方特色。11月,在完成部分分纂稿后,即开始调整人员进行总纂,并经主编通改后交付打印。1991年2月,县志初稿全部完成,开始进行内审。6月,根据内审意见,实行编辑、副主编、主编三级负责制,对县志初稿进行全面修改。11月,印成县志评议稿。1992年元月召开“《桐城县志》稿评议会”和“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市)志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省市志办领导和有关各县的修志同行对《桐城县志》稿给予了较高评价。3月,召开县内评议会。然后,根据两个评议会意见,对志稿再次进行全面修改,1993年2月形成送审稿,先后送交县审稿小组、市志办和省志办审定。7月,根据三级审稿意见再一次进行全面修改,10月形成定稿,省志办复审后于10月21日发出皖编志(1993)019号文件,批准公开出版发行。

资料是志书的基础。编纂过程中,县志办狠抓了资料征集工作,复印了从明弘治三年(1491)至民国25年(1936)先后纂修的5部旧县志,并陆续购置《安庆府志》以及有关文史图书资料600余册。系统查阅了县档案馆建国后文书档案15745卷,摘抄资料100余万字。多次派人前往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查阅复印资料数百万字,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寄发资料征集信、走访考察等方式,搜集了大量文字和口碑资料。

《桐城县志》在编纂过程中,曾得到各级地方志领导部门和省内外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帮助。1984年8月,省志办资料征集处副处长欧阳发来本县为专志业务培训班讲课。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杨自翔四次南下桐城,调查方言,为本志撰写方言稿。省地矿局326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李生和为本志撰写地质稿。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吴孟复为本志提供桐城文派方面的资料。1986年秋,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董一博、著名方志学家傅振伦先后为本志题签与题词。1987年5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地方志协会会长梁寒冰亲临桐城,就修志问题作了重要指示。省、市志办徐则浩、王鹤鸣、晁文璧、陆克亮、龙仲文等领导同志更是多次亲临桐城进行指导。《桐城县志》的纂成,还与县内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以及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分不开。县直数十个单位、l00余名修志工作者,数年如一日,辛勤笔耕,为县志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专志资料;县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为查阅资料和照片拍摄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宋清、刘少西、吕宣泽三位老同志曾一度担任顾问,为县志编纂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李文同志为拍摄全书的照片,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徐大野、马雪峰同志亦曾一度参与县志的编纂工作。在此,我们一并深表感谢!

编纂新县志是一项新工作,由于我们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方志理论水平有限,又缺乏修志工作经验,志书中难免有不少缺点和错误,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望江县志

下一篇:安庆市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