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安徽>>文章

怀宁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0/5/12 17:52:05
县志名称 怀宁县志
县志作者 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6年1月
出版社 黄山书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怀宁县志》序

社会主义时期第一部新编《怀宁县志》,历经十年磨励,数易其稿,今总成付梓。这是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全县人民的一大盛事,可庆可贺。

展阅新编的县志,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怀宁这方热土确乃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愧誉之为鱼米之乡、戏曲之乡、商贸之乡。

怀宁建县已有1500余年历史,早在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晋安帝复位后,取“安抚平宁”之意,于汉皖县故地置县曰“怀宁”。县城始置梅城(今潜山县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迁治皖口,景定元年(1260年),与安庆府同治宜城(今安庆市)达650余年,史称“首府首县”。1950年12月县城迁建石牌镇至今。县域地处皖西南,背龙山,跨皖水,挟长江,国土面积1515平方公里,地下矿藏丰富,水陆交通便捷,是皖西南的咽喉要地。

千余年的斗转星移,在怀宁这块大地上涌现的名人史事,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具有“思想界的明星”之赞。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是中共五大中央委员,兄弟俩忠于革命,矢志不移,抛头颅,洒鲜血,殉难他乡,为中国近代史所称著。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终生布衣,高风亮节,饮誉海内外。他的后裔邓稼先,为研制原子弹、氢弹,呕心沥血,“死而无憾”,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他们的业绩已详载志内,他们的卓越贡献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怀宁自顺治八年(1651年)创修县志至民国4年(1915年),共8次修志,其中道光五年志,保存了重要史料,“以是为省志底本,而冠八郡五十余州县之首”。是之怀宁已有300余年的修志历史。

新编《怀宁县志》在继承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征资料,精心筛选,恪守志体,推陈出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分类,以《概述》、《大事记》为经,纵揽各业之貌,以专志(章)为纬,细叙各业之魂,记、志、传、图、表、录,各体皆备,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本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一部很好的地情书,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在全面开展两个文明建设的今天,新编县志必将为各级进行施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积累和保存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还要谈及的,新志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分立了10个经济类专章,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历史进程进行了记述,这对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新志区别于任何旧志的显著之点。但由于本志下限原因,1986~1995年的经济面貌未得反映,而这10年怀宁各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即将予以赓续补记。

在县志编修中,曾得到省、市修志领导机关的正确指导,专家学者的评点斧正,兄弟县修志经验的传播借鉴,在此一并表示谢忱!志书质量乃志书生命之所系,县志办公室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围绕质量问题,调查研究,潜心求索,深入馆藏,博览群书,探访知情,考讹纠谬,经纬编织,字斟句酌,力求成为资料性的著述。他们这种甘于清苦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是可嘉的。

本次修志,由于记述时间跨度大,民国及其前的史料,因兵燹等故,难能全面,舛误和不尽人意处恐亦存在,有请方家贤达不吝赐教。

这次修志周期较长,现在成书,是几届县委、县政府共同接力的成果。是为序。

中共怀宁县委书记黄志平

怀宁县人民政府县长钱时杰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怀宁县志》凡例

一、新编《怀宁县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为平行章节体结构,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组成。概述纵述县情,总览全志;大事记纵贯古今;各专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设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政党群团、人大政府政协、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司法、军事、综合经济管理、农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新闻、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体育、宗教风俗方言、人物等25章;附录收录重要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三、本志采用记、志、传、图、表、录等体例,以志为主,综合运用,图表分附于各门类之中。

四、本志上限因事不同而相应上溯;下限为1985年底,个别事物适当顺延。

五、本志坚持“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原则,性质相同的事物均编入同一章节。解放及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及有关章节。

六、本志资料来源于国家、省、地、市、县档案馆馆藏资料、正史、旧志、谱牒、报刊、专志、回忆录、出土文物、县直有关专志及口碑资料,经考证后入志。对未经核实的,宁可存疑,不尚臆断。引文一般不注明出处。

七、本志对政区及机构的记述,均用当时名称,地名除必须用历史名称的外,均用下限时标准地名。

八、本志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数据,一般用统计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的数字。除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外,余为当年价。

九、本志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简称建国前)采用王朝、民国纪年,并括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简称建国后)采用公元纪年。“解放后”专指1949年4月23日怀宁解放至9月30日的特定历史时期。革命烈士、人民革命斗争活动,一律使用公元纪年。

十、本志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对立传人物,以对社会发展有较大贡献者为主,亦收入个别反面人物;以本籍为主,亦载少数长期活动在怀宁并有较大贡献的客籍人士,只记事实,不作评述。人物排列,以卒年为序。对有影响和贡献的生人,采取以事系人的方法,记入有关专志或列表记述。

十一、本志文体:概述,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余为记述文体,只记事,不评述,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十二、本志文字,采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的《简化汉字总表》标准字形;数字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为准;标点符号以国家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准。

十三、本志专用名词、术语、度量衡标准及计量单位均按国家有关法规为准。

《怀宁县志》编纂始末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社会主义时代第一部新编《怀宁县志》,历时11载,终于出版问世,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好形势的产物;是党和政府领导,专家指教,群众支持的结果;是怀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成果。其编纂工作,从1983年11月至1994年12月,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宣传发动,大造舆论。 代代修志,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编修第一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方志,确是一项承前启后、前无古人的新工作,且仓促上阵,毫无思想、理论、组织和队伍准备。为此,修志伊始,我们就编写并印发了《编纂新地方志宣传提纲》、《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划》、《<怀宁县志>纲目》、《部分专业志、发展史参考纲目》;县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了《关于编纂新<怀宁县志>的决议》,县政协及时发出了《关于编纂新<怀宁县志>的号召书》,依靠组织力量,动员全县人民,号召全体政协委员及文化、教育等社会各界人士,积极行动起来,支持修志工作,为编纂新《县志》献计献策,作出贡献。县政府及时发布了《关于征集<怀宁县志>资料的通告》,在全县城乡及毗邻县境广泛张贴,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查文艳、查鸿禧等广大群众竞赠旧县志(残本)及有关珍贵的资料。那一份份热情,一颗颗红心,相互竞献资料、争作贡献的场面,感人尤深,标志着修志工作由舆论宣传进入到群众行动的阶段。为进一步扩大宣传,激发群众热情,我们还不失时机地两次在全县档案、信访和秘书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编写地方志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要意义和主要方法”以及“关于建立健全修志机构、组织培训修志队伍、落实完成修志任务”等问题的专题发言。利用会议进行发动,扩大了宣传面,收到了好效果,形成了群众性的修志舆论,使修志工作有了坚实的舆论与思想基础。

成立机构,组织队伍。 在修志基本形成舆论,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之后,始成立机构,组织队伍。1983年10月27日,县委发文决定成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11月5日召开了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划》和《<怀宁县志>纲目》。11月11日,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要求县直机关单位,尽快成立机构,落实编写人员。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至1985年底统计,县直先后成立专志编写领导小组及编写组各65个,配备专职或兼职编写人员181人。1986~1990年的5年中,修志队伍不断地更新与扩大,人数渐多,力量增强,水平提高,适应日益发展的修志形势。

县志办公室始定编3人,1984年改定编4人,至1985年底,人员调配从跳“独角舞”到演“二人转”,3年共调入2人;1986~1987年,先后调入4人,计6人,长期稳定,形成了“六志卒修志,四支笔编史”的怀宁专业修志队伍结构。至1994年底,共投入人力67人年,乃为完成同等修志任务所投入人力之一半耳!

业务培训,引导入门 修志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刚刚组织起来的这支队伍,都是门外汉。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尽快开展各种结合实际的业务培训,引导他们入门。为此,我们曾多次举办地方志业务培训班,以提高编写人员的业务水平。在1985年5月18日第一次县直专志编纂工作会议上,部署了拟定篇目和征集资料工作。但编写人员对此感到生疏,无从下手。呼声高,反映大。于是,我们于7月11日召开了县直专志全体编写人员业务培训会议,作了“关于如何拟定篇目,怎样征集资料”为主题的业务辅导。接着于8月20~22日和1988年3月20~21日先后两次举办了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怀宁县地方志业务培训班,请省、地方志界专家、学者到班讲课,两次参加培训的近300人次,成为一批业务骨干力量。业务培训形式多样,做到大班与小班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1986年8月14~15日,分系统举办了卫生系统各级卫生志编写人员培训班,我们作了题为“关于专志的体例章法及各级卫生志的编写问题”的业务辅导。在大部分专志都拟定了篇目以后,为完善专志篇目,确保专志质量,于1986年7月21日~8月11日,连续召开了22天的专志篇目研讨培训会,按时代性、地方性、专业性的要求,对近40部专志篇目,一一进行了研讨与审定,提出了修改、补充和完善的意见。既从“三性”与志体上匡正了各专志的框架结构,奠定了质量基础,又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生动地培训了各专志编写人员,形成业务培训与工作促进的良性循环。

狠抓资料,奠定基础 资料是志书的基础,狠抓资料工作贯穿于修志的全过程中:

一是抓专志编写。专志是县志资料的大头,县政府很重视,从1985年5月18日召开第一次会议至1991年底,花了近7年时间抓这项工作;从1985年5月18日至1990年12月18日5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召开了11次专志编纂工作会议,年均两次。除此,1986~1988年,还先后组织了3次专志编纂工作大检查,每次组成2~3个检查组,由县政府顾问陈友松同志带队,分头赴各单位检查专志进度与质量,帮助解决存在问题,先后检查近300单位次。县志办在近10年内上门催报专志千余人次,年均百余人次。县直先后计完成56部专业志、史,约1700余万字,或打印、或铅印成册。县志办本身还组织编写了《怀宁大事纪》(上、下册)、《怀宁地理志》、《怀宁土特产》、《怀宁民俗志》、《怀宁名胜志》、《怀宁方言志》、《怀宁县地质志》等8部专业志,计约34万字。

二是抓资料征集。自县政府发布通告之日起,始终把资料征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既征集文字资料,又征集实物资料;既征集馆藏资料,又征集口碑资料。先后征集康熙、道光、民国4年《怀宁县志》、民国7年《怀宁县志补》、民国25年《怀宁县志略》各1部;《安徽名媛诗词徵略》1册;抄录《怀宁风土志》1部;征购《安庆文史资料》等各种书刊资料百余种。

三是抓查档资料。1986年及1987年,先后组织县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粮食局、商业局、农业局、水电局、税务局、公安局、邮电局、文化局、四行一司、县委统战部、县人武部、县政府办公室等单位赴省档案馆、省图书馆查阅民国时期省政府、县政府档案920卷,复印资料1274份,291万字;抄录资料卡片1295张,158万字。在县档案馆查阅建国后县委、县政府文书档案近千卷,抄录资料近百万字。1988年5月中旬,办公室组织3人到县公安局档案室查抄了约15万字的伪军、政、警、特、反动道会门档案资料,填补了这方面的资料空白。1992年5月18日,办公室组织5人赴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档半个月,查阅档案241卷,复印和摘抄了12万字珍贵资料,解决了怀宁历史、人物方面的一些遗留、存疑问题。

四是抓资料调查。1987年5月26日及1989年春,先后邀请方言学家及配合文化界人士,开展了怀宁方言、民歌、民谣社会大调查,走村串户,访问、收集和整理了7万字方言资料、3万字民歌、民谣资料。为补项连线,鉴别真伪,先后召开各种知情人座谈会、谈心会、调查会百余次,调查、访问知情人及“怀宁通”千人次,核实、补充了一批重要资料,为志书成为信史奠定了真实性的基础。

任务到人,四稿成书 1988年7月1日起步分纂。除人物章另请人专写外,其余各章皆由办公室4人分担,任务承包到人,实行责任制。经5度寒暑,于1992年3月完成123.80万字《怀宁县志》初稿,打印成册,先后发给有关单位(即专志回“娘家”)和呈请专门成立的“县政府审稿组”同时进行内部审查。在广泛征求两审意见2000余条的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按照“三新”要求,调整篇目,充实资料,锤炼文字,于1992年10月完成了152万字《怀宁县志》评议稿,铅印成册,供召开评议会用。1992年12月11~1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怀宁县志》稿评议会”,邀请省、市、兄弟县、区、山志办的领导、专家、学者、方志界同仁,以及县六大班子领导、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百余人出席了会议。评议中,与会者一致认为评议稿是一部“资料丰富,基础扎实,特色突出”的好志稿。

为了使志稿框架结构更加紧凑合理,入志资料更加系统翔实,语言文字更加准确精炼,全方位地提高和保证志书质量,努力编纂出一部既能体现社会主义时代风貌,又能突出怀宁地方特色,具有存史、资治、教化作用的资料性著述,在消化、吸收评议会意见的基础上;择善而行,拟定了《<怀宁县志>送审稿修改方案》和《篇目》,按原承包任务,分头进行修改,于1993年9月完成了161.20万字《怀宁县志》送审稿。稿经总编修改和审阅后,分别于12月9日、10日上报市、省志办审核。经省、市审核后,分别于1994年1月18日、3月1日,派专人传达了书面审核意见110条、146条。根据省、市审核意见,对“送审稿”又进行了修改、加工与提高,最后形成了约150万字的《怀宁县志》出版稿。3月14日,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名义写了《关于恳请批准新编<怀宁县志>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告》。3月29日,业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并以皖编志(1994)005号文件批准公开出版。《怀宁县志》出版稿经总编认真、仔细地审阅并作了部分调整、修改后,分别于1994年6月23日、9月19日、11月14日分三批付排。

同心修志,形成格局 县委重视修志,县政府主持修志,县人大、政协、纪委、人武部等六大班子积极支持修志,形成“怀宁修志格局”。修志伊始,县人大就作出《决议》,县政协就发出《号召书》,为宣传修志,大造舆论。县委及时发文成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主持全县修志工作。在关键时刻,于1989年4月26日县委及时调整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加强了对修志工作的领导;1989年8月25日,县政府聘任《怀宁县志》总编1人,副总编2人,充实了业务骨干力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修志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多次召开全委会议或主任会议,总结前段工作,研究存在问题,对推动修志,发挥了应有作用。

县政府在人力调配上,既积极慎重,又稳定队伍,在经济供给上,本着勤俭办事业的原则,给予一定保障,自修志伊始至1994年底的12年间,连同人员工资、志稿印刷(初稿与评议稿)、各种会议(含评议会)、资料征集、办公用具、用品等各项费用在内,累计开支经费30.27万元,乃为完成同等修志任务所需经费三分之一耳!

《县志》评议稿完成后,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了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评议会。会前,县委、县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拨出专款,安排车辆,妥善解决有关问题;会议期间,县六大班子所有在城领导,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临会议,坐镇指导,听取意见,使会议圆满成功。六大班子同心修志的格局再次得到体现。

新编《怀宁县志》的出版问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劳动的成果。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得到省、市地方志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的亲切关怀与指导,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徐则浩、副主任汪世明、原副主任王亚洲、业务指导处处长晁文璧、副处长张长鸣、薛继林、梅森、副编审张雨青、编辑严希、黄山书社副编审何世纲、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沈本礼、主任陆克亮、副主任龙仲文、吴怀宁、科长张书启、张清霞、檀赵金、编辑刘帅刚等同志都曾多次或首次来怀宁进行工作指导与业务辅导。时为安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孟庆惠、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茂汉二同志联合调查并撰写了怀宁方言志稿。省326地质队高级工程师罗家磷同志撰写了怀宁地质志稿、朱鹏远同志撰写了怀宁地下水资源资料。高河中学高级教师谢士诚同志调查并撰写了怀宁民俗志稿。离休干部丁敏同志撰写了怀宁地理志稿。由汪廷良同志负责,斯方根、何漱云二同志参加组成的人物志编写组,收集整理了大量人物资料,为人物章的编写打下了资料基础。离退休干部何世荣、陈杰才、谢一平、王令三入选县政府审稿组,对县志初稿(打印稿)进行了全面审核,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补充与查证意见。离休干部尚文、陈焕新,潜山中学教师李杏林、县教委王新淼、怀中教师毕昭杰、怀师教师路华青、地名办公室钱舜卿等一批老同志,或提供资料,或来函建议,或核校事实,或更正谬误,或推敲文字,或订正标点,或献计献策,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多侧面、多角度地关心志书质量和支持修志工作。

在征集资料和编写过程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省档案馆、省图书馆、安庆地区(市)档案馆、安庆市图书馆、县档案馆、县公安局档案室等都为我们查阅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提供诸多方便,尤其是县档案局、馆,全力以赴,大力支持修志工作,多方提供查档方便,随查随供。县直近60个修志单位,分别提供了各种专业志(史)、专业志资料(详见《专业志成果一览表》)或单项专题资料。上述单位和个人,都为本志的编写给予了厚爱和帮助,在此一并深表衷心的谢意!

怀宁县地方志办公室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密云县志

下一篇:枞阳县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