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县志
-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0/5/13 19:00:29
县志名称 | 武清县志 |
---|---|
县志作者 | 武清县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 |
出版时间 | 1991年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装帧 | 精装 |
主要内容简介↡↡↡ | |
《武清县志》序言 新编《武清县志》阅时六载,数易其稿而今成书,是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建树,是全县人民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大喜事。 方志为“一方之全史”,它是以系统地记载一个地区的自然、社会、 人文和各个方面的翔实资料为宗旨的综合性资料汇编。一部志书实质是一座完整的信息库。是“资政、存史、致用”的百科全书。编纂地方志 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从西周开始,延续了三千年左右,明清时期颇为盛 行;鸦片战争后逐渐衰落,民国年间尤甚。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 周恩来总理和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大 力提倡编纂新志。党和人民政府对地方志编纂工作一向十分重视,特别 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修志大 好形势。各级政府都把修志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遵照中央和市委的指 示,县委、政府决定建立修志机构。由于县委、政府的重视,县志编委的 具体组织,各方大力支持,编修人员的辛勤劳动,在资料贫乏、缺少经验 的情况下,修志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 武清自西汉建置以来,有两千多年历史,自辽迄清,地处京畿,达八州之冲,毂击肩摩。久为文化礼乐之邦,多文雅之士。县有志始自明万 历十五年(1587),由知县陶允光主修。自此“百里封疆明于指掌,一方利 疚较若列眉”,后经清康熙十四年(1675)、四十年(1701),乾隆七年 (1742)、光绪七年(1881)四次重修,为我县保存了许多有关自然和社会 方面的资料。但因兵燹水患,年久散佚,现今保存完整的刊刻本只有清 乾隆七年由知县吴种主修的一部县志。为了搜集资料,修志人员以事业 为重,深入实际,广征博采,认真考证,阐幽正讹,订故拓新,理其指要, 核其名实,在掌握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依“详今略古,详独略同”的 原则,编撰志稿,完成了浩大的文字工程。新志书的问世,将给人们以历史的借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书一方人和事,激千秋爱与憎”,使 人“去恶而从善,舍邪而就正”,激发人们思乡爱土之情,鼓舞人民报国 献身之志,从而为家乡、为祖国的“四化”大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新 志书的问世,还将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思想 品德教育,提供乡土教材,为编修国史、市志和专家、学者进行科学研究 提供翔实的资料。无疑,对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编《武清县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志书的编撰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立足当 代,实事求是,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 统一,以体现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使志书虽出“百家之手”,而成“一家之言”。然“修史之难莫过修志”,由于编纂新方志,缺乏经验,难度很大, 加之水平所限,难免错漏,恳切企望专家学者、修志同行予以匡正。 《武清县志》凡例 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力 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统一。 二、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原则。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独 略同。重点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以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三、记述地域,以现行武清辖境为主。因县地为古泉州、雍奴两县之 域,为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凡涉及泉州、雍奴又与今武清有关的史实亦 加记述。 四、断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1990年。 五、采取分志并列式,首立概述、大事记,中设25个分志,末缀附 录、后记。 六、采取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除引文外,采取语 体文记述体。 七、志中的“解放前”、“解放后”系指1948年12月14日前、后。 八、志中各分志纪年,辛亥革命前沿用旧纪年,辛亥革命后用公元 纪年。序、概述、大事记中的纪年,在各朝代纪年后夹注公元纪年,民国 时期夹注民国纪年。 九、沿用各历史时期法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 十、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传主为县籍或客籍有重大贡献和影响 者。为激励后人,在《人物》卷中设“群英谱”,收录地师级以上干部、省市 级以上劳动模范、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界知名人士及社会贤达、能工巧 匠。 《武清县志》历次修志记略 据武清旧志序载,《武清县志》始修于明万历十一年,刊刻于万历十五年,由知县陶允光主修,兵部主事许铤、前中牟令梁津主纂。陶允光、许铤分别为志书做序。清康熙年间修志时此志尚存,后散佚。 清康熙十二年,知县邓钦桢到任3年,奉旨修志,礼请师儒,取明旧志,“删除繁芜,纠正差讹,增补缺遗,阐发幽秘”,经数月成稿。邓钦桢因事迁转,未及付梓。十四年,刘世辅任武清知事,得邓志稿,订正核实,定稿成书。凡十卷,邓钦桢、刘世辅、赵之符、李衷绣、何如淮为志书作序。李炜、杨九有题跋。现北京图书馆只藏此志残本一、二、三、十卷。影印本藏于县志编辑室。 清康熙三十九年,续修《武清县志》,由知县章曾印主修,山东巡抚李炜、教谕大名县人苏达、训导龙门县人王象春、河南佥事赵珣、贡生田士章主纂,卷首有李炜、章曾印序,卷末有王元璘、赵珣跋。此志久佚。 乾隆七年知事吴翀总理修志事宜,重修《武清县志》并作序。此志现存武清县档案馆。 光绪七年由知事蔡寿臻监修《武清县志》。此志为稿本,志末有钱锡采的《志议》,蔡寿臻的《答志议》,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库本书,经县志编辑室与其协商影印一部,藏于县志编辑室。是年,蔡知事“以辖境辽阔不克遍历,台召城乡士绅,每日若干人集合听事,刊表每乡政徵询”随问随记用珠墨书于册内,名为《武清县城乡总册》,分上、中、下三册,详记各村情况。还亲撰《武清志括》1部。两书均藏于北京图书馆。影印本,藏于县志编辑室。 1939年武清县知事王文琳,主持翻印了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并为之作序。翌年,武清县新民会陈佩编撰了《武清县事情》。影印本藏于县档案馆和县志编辑室。 1958年县政协组建了修志班子,县统战部部长张联卿主持此项工作,干事周维增负责组织工作。是年7月15日,以县政协学习委员会名义提出《编修武清县志初步方案意见书》,草拟了修志方案,搜集了一些资料,未及成稿而中断。 《武清县志》本次修志始末 遵照国务院办公厅[1985]33号和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1985]29号文件精神,按照《天津市地方史志工作规划草案》提出的要求,县委决定1985年12月8日建立武清县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县政协主席刘金铎任主任委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胜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祥生,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王成全,政府办公室主任邵久武任副主任委员。有委员13人。 编委会下设编辑室,做为县政府的一个办事机构,负责修志工作。政府办公室主任邵久武兼任编辑室主任。马悦龄任专职副主任,主持编辑室日常工作。后因冯祥生调任副县长、邵久武调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另两名编委委员工作有变动,经县委研究,于1987年4月18日,调整了武清县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调整后有委员22名,增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俊田,政府办公室主任赵福海为副主任委员,赵福海兼任编辑室主任。 新编《武清县志》阅三载而成稿,于1989年8月排印《蓝本》。志书编纂经历4个过程: (一)制定方案,作好准备阶段。 从1985年12月筹建县史志编委会开始,到1986年5月完成了组建修志班子,制定编修方案,部署发动、培训骨干的工作。1986年3月,编辑室拟定了《<武清县志>编修方案》(草案)和《<武清县志)篇目设计方案》(草案)。4月24日,召开了县史志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两个方案,研究了为县志编辑室配备人员和如何编写县志、专业志等项工作。5月3日,召开了武清县第一次史志工作会议,县直各委、办、局负责人和主笔及各乡镇秘书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县史志编委副主任委员邵久武传达了国务院办公厅[1985]33号文件和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1985]29号文件,县史志编委主任委员刘金铎作了题为《群策群力,奋战三年,为编写新(武清县志>而努力》的工作报告,就编修《武清县志》及各专业志提出了具体要求,编辑室副主任马悦龄就《武清县志编修方案》和《篇目设计方案》作了说明,市总编室副主任孔昭慈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常务副县长任瑞平作了题为《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搞好我县修志工作》的总结报告。会后,县直各单位着手组建本单位修志班子。 鉴于修志工作起步较晚,为加快速度、保证质量,5月20日,由常务副县长任瑞平,政府办公室主任邵久武主持召开了为编辑室抽调人员的会议。会后被抽调的19位同志陆续到岗,23日邵久武主持召开了编辑室工作人员会议。经过一周的准备,于5月27至30日举办了各单位修志人员培训班。至此,各单位修志机构均已建立。 (二)搜集资料、编写初稿阶段。 为了加强领导,交流经验,先后于1986年4月24日和12月27日召开首次县史志编委会和编委主任会。1987年1月21日、11月12日召开两次编委会,专题研究编好县志、局志工作。1987年3月10日召开了武清县第二次史志工作会议,常务副县长梁文忠,政协主席、县史志编委会主任刘金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张胜敏,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赵福海和全体史志编委,县直各委、办、局、科主管领导及主笔11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邮电局、工业局、供电局介绍了修志经验。赵福海简要总结了三个单位的经验,并公布了各单位修志进度。刘金铎作了题为《振奋精神,再接再励,按期完成我县编史修志任务》的报告,梁文忠作了题为《加强领导,力争后来居上》的总结报告。3月27至28日,赵福海、马悦龄先后主持召开了县直部分单位分管修志工作负责人会议,座谈了解修志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县志编辑室工作人员,采取编写新志与整理旧志同步进行,搜集资料与编撰县志志稿同步进行,编撰县志与指导各单位编写专业志同步进行的方法,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搜集资料和编撰74万字县志初稿的任务。 1.编写新志与整理旧志同步进行 因县建置年久,加之兵燹水患,旧志资料大都散佚。县档案馆只有一部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为搜集资料,采取先近后远、先县内后县外的办法,从杨村到廊坊、天津、北京、石家庄等地档案馆、图书馆,搜集到清康熙十四年《武清县志》残本四卷、光绪七年孤本书《武清县志》(手稿)、《武清志括》(抄本)、《武清县城乡总册》(抄本)和1940年《武清县事情》。翻印了乾隆七年《武清县志》3000册,并进行了点断、注释。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注解2640条,选用2063条,约20万字。 2.搜集资料与编撰志稿同步进行 为了加快修志速度,实行采编责任制,每两人包一编,四人为一协作组,既分编包干,各司其职,又通盘考虑互相支援。开始分成“概述”、“大事记”两个采编组,查阅了县委、政府、革委1964至1985年各种档案材料2450卷,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若干历史书籍总计6445卷(册),130956.85万字,录卡7448份,文字达457.7万字。编撰志稿采取“先铸坯,后精雕”的办法。从1986年6月至翌年底,完成了县志初稿9编52卷,约74万字。 1986年底完成了《概述》,《地理编》建置、自然、人口卷;《经济编》农业、电力、交通卷;《文化编》教育、计划生育卷;《政治编》政权卷;《军事编》地方武装、人民防空卷;《大事记》现代部分计12卷。 1987年上半年,完成了《经济编》林业、畜牧、水利、邮电、金融卷;《文化编》科技、卫生、文艺、广播、体育卷;《政治编》中国共产党、党派、运动、新时期纪实卷;《军事编》机构、民兵、兵制卷;《人物编》人物传、人物表中的部分内容;《大事记》古代部分及大事记补;《附录》中的文存及历次修志记略,计20卷。下半年,完成了《经济编》水产、工业、物资、建设、名特产、企业、粮食、商业、外贸、管理卷;《社会编》民俗、方言、民族卷;《军事编》兵事卷;《人物编》的人物录;《大事记》民国部分;《附录编》中考辨、修志人员名录,计20卷。 县志初稿完成后,于1987年12月,编辑室全体人员与各乡镇政府、公安派出所对全县姓氏、户数、人口分布进行了普查,经整理编辑出版了《武清姓氏》一书。 3.编撰县志与指导各单位编撰专业志同步进行 在编撰县志的同时,县志编辑室为各修志单位培训骨干145人,分期到各单位进行指导、了解进度。先后召开两次修志经验交流会。1986年10月,县直23个单位编写的专业志、22个单位编写的大事记陆续完稿。由县志编辑室分类编为6个集成,共14辑,296万字。 第一集成党群(总工会、党校、共青团、妇联、劳动局、统计科、档案馆) 第二集成文卫上(教育局、一中、武清师范)文卫下(文化局、广播局、卫生局、体委、计生办) 第三集成财贸上(县社、物资局、粮食局)财贸下(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物价局、外贸局、农行、建行、保险公司、审计局、计量局) 第四集成农林上(农业局)农林中(水利一、二、三)农林下(林业局、农机局、畜牧局、气象站、地震办) 第五集成工交上(工业局、邮电局)工交中(供电局、企经委、城建委、环保局)工交下(交通局) 第六集成政法(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民政局) 1990年10月始,指导县直各单位续修专业志、大事记和各乡镇简志。到1991年底基本完成,县直各专业志大事记总计120万字,为两个集成。乡镇简志50万字为4个集成。 (三)征求意见,总纂成稿阶段。 为了保证志稿质量,县志初稿完成以后,分别送县直各单位领导审修。然后县志编辑室统修后打印装订成册,又将志稿送交离休老干部和一些专业人员征求意见。1988年5月9至11日召开了县内评稿会。根据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县史志编委会开会研究决定成立领导干部、编辑人员和专业人员三位一体的审修小组,进行了史实核订,政治、体例、文字把关。县委、县政府、县史志编委会特别强调把好政治关、史实关。经过审慎修改,于1988年10月完成了第二稿。将二稿送交有关领导审阅。根据主审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责任编辑进行史实考证,数字核定,文字推敲。纂成第三稿。经领导研究,在第三稿的基础上,总纂成县志《蓝本》,排版印刷200本,作为正式评审稿。 为了搞好《蓝本》设计,集中一段时间搜集、整理、拍摄照片,设计绘制图表。县志编辑室建立后,就先后发出征集资料的通知,搜集、拍照图片616张,在摄影工作中,得到驻杨村空军支持,许运友副参谋长、董建峰科长、蒋德增中队长与县志编辑室工作人员到境内各处选景点。于1989年4月和5月份进行两次航拍,经过精选,《蓝本》中拟载入彩照50幅,黑白照50幅。 (四)评审志稿,修订蓝本阶段。 1990年6月4至6日,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县史志编修委员会在杨村镇联合召开了“《武清县志》(蓝本)稿评会”。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王辉,中国地方志协会秘书长、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左建,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杨大辛,市政府办公厅四处原处长甄国栓,市农委办公室副主任郑云生,市地方志编委会委员、市志办主任董坤靖,市地方志编委会委员、市志办副主任陈士和、郭凤岐,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曹子西,山西地方志协会副会长曹振武,武清县志顾问孔昭慈(市地方志编委会顾问)、吕敦(市志办区县指导室成员、副编审)、徐华鑫(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河北省丰南县志办主任李继隆,三河县志办主任刘炳亮,市志办区县指导室成员,天津市第一批单独修志的塘沽、汉沽、大港三区,蓟县、宝坻、宁河、静海四县志办负责人,中共武清县委书记徐景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史志编委会主任刘金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邵久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何浚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张胜敏,副县长、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冯祥生,县政协副主席张树琪,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编辑室主任赵福海,新闻单位记者及编辑室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 会上,领导、专家、学者和区县修志同行充分肯定了《武清县志》(蓝本)是成功之作,它以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记载了武清从西汉至1985年的历史和现状。志书“观点正确,门类齐全,层次清楚,特点鲜明,文字洗炼,图文并茂,可谓一方之全史。”但是也提出了《蓝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指出了改进方向。 会后,县领导责成编辑室认真研究稿评会的意见,尽快做出修订计划。编辑室五位同志,利用10天时间,把县领导、方志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梳成“辫子”,逐条研究,拟定了修订方案和篇目修改方案,及时向县领导汇报。市志办的郭凤岐主任和区县指导室的吕敦、赵继华、王翔(女)同志多次来县指导。县史志编委七位主任,就县志《蓝本》修订的具体问题,先后于6月30日、7月18日两次召开会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讨论通过了两个方案。 (五)报送验收,终审定稿阶段。 《武清县志》蓝本修改完成后。1991年6月经县长梁文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金铎签署,报送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验收。市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力量进行了审验,对志稿提出了一些意见,并以书面和口头形式,与武清县有关领导和史志编辑室进行了交换。根据市地方志编委会审验意见,县史志编辑室对志稿再次作了修改,并重新打印清楚,经市地方志编委会终审定稿,12月发排,1992年底成书,计8000部。其中精装本3000部。 |
|
服务时间 | 上午8:00至下午23:00 |
在线客服 | 请发邮件至zzzkty@qq.com,索取资料 |
在线浏览 | 在线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