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陕西>>文章

千阳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0/5/28 10:55:46
县志名称 千阳县志
县志作者 千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1年3月
出版社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千阳县志》序

千阳,夏商属雍州,西周归岐陇,春秋战国为秦地,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燕伋的故乡。汉初置县隃麋,北周定名千阳,迄今历史2100余年。

千阳雄踞陕西关中西部,北倚千山,南临千水,曾是秦通蜀陇的孔道。据史载,西周秦非子牧猎于此,战败西戎;后东汉将领耿况为营,定陇平蜀。其自然环境,被唐代诗人咏为“水腻山春节气柔”。

千阳具有古老的文明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已在此从事定居的农牧业生产;汉代的隃麋墨曾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佳墨料的代称。唐宋时,农业经济昌盛,千川是“西园夜雨红樱熟,南亩清风白稻肥”的富庶之区,县被国家列为中上等级。历史的沧桑导致千阳地瘠民贫。1949年7月千阳解放,自此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奋力建设,经济文化始逐渐繁荣。

千阳从清顺治修志,凡修6种,积存了许多珍贵资料。但自民国末年编修的志稿草就之后,历史旋即进入新的历程。新中国40年来,山河的巨大变化,人民的卓绝努力,党的工作的显著成就,迫切需要以志的形式,科学地系统地予以记载,让人们了解自己的历史,研究国情地情,从实际出发,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这一重担自然地落在我们肩头。

此届修志,我们力求实事求是,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科学地对全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的兴衰变化如实记载,体现其自身发展规律,以期经世致用。

新编《千阳县志》,设28门类100目,共辖子目359条,中插图表,后排记、录,共45万余字。其发凡起例,革固鼎新;篇目结构,科学精当;资料选用,翔实可靠。是一部横容百科、纵涵古今的地方资料巨著。

此志自1982年冬经收集资料、分撰、总纂、审评、修改等阶段,历7载而定稿以至出版,实系全县党政领导支持,各部门密切配合,全体编纂人员努力的结晶,也是承蒙省市方志界专家帮助指导的结果。借此志面世之机,顺致感谢。

尚鸿德

1989年12月

《千阳县志》凡例

一、《千阳县志》以志、记、传、表、录、图诸体组成;前设总述,后列记、录,传为志中一类,表、图穿插于志。

二、志为主体,分28类100目,共辖记事子目359条,按其行政建置、自然环境、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列序;为条目体框架。

三、断限不等齐。上限,《大事记》自西汉高祖二年(前205)置县记事,志以实际上溯;下限止于1989年。

四、对建国后40年的成就在突出记述的同时,也记述了失误,尤其对“文革”动乱,采取专篇设目的方法集中记述。

五、人物传以“生不立传、本籍为主”为原则。

六、地名字“湃”已改作“千”.在行文中,《大事记》和《行政建置》按当时习惯称谓,其余一律称“千”。

七、纪年和其它行文中有关数字的表示,均按国家对出版物的统一规定处理。

八、资料选用,以档案文献为主;所用数据,建国后采用国家统计资料。

《千阳县志》旧志简介及序、跋选录

币阳自清顺治至民国末修志6次,付印5种。

(一)《石门遗事》

清顺治十年(1653)知县王国玮撰,分舆地、建置、祀典、田赋、官师、人物、选举7篇,合订一卷。因资料残缺,编者谦称“遗事”。该志详记清初千阳社会的残败情况及其补救措施,资料珍贵。

刻《石门遗事》记略

清顺治九年 王国玮

凡郡邑皆有志,千独无志,岂地瘠民贫也而可少此哉?夫志以纪其山川封域,与夫土宜俗尚,用备稽省,昭示劝戒,不可苟也。今无志,将观风者何所采以贡輶轩?董治者何所考以施补救?且今日履兹土者,愀然知忧,惕然知惧哉。余莅千甫阅月,见其凋残已甚,因推究积敝,斟酌时宜,亟图淬励整顿;复为之访遗迹,询故老,采辑旧闻,用续县志。顾簿书鞅掌,加以冲烦劳瘁,笔墨尘生,且自揣非著作手。恐点次舛谬,故不敢直书曰志。为爱石门奇胜,托始以著篇端。其有见闻所得者,随笔记录,留之以备参考,后有贤者,踵而续成,俾观览之余,知夫地非加削,而户口日减。因思劳来安集之方,俗犹三代,而治不日进;因思财成训导之则,风俗曷由厚,文教曷由兴,国赋曷由足,吏治曷由光。则占风镜宜,因时酌救,未必与残邑无小补云。

(二)《增补石门遗事》

清康熙五十年(1711)吴寰梧任千阳知县(1711~1731),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对《石门遗事》的“建置”、“官师”、“人物”、“选举”增补资料,并新增“流寓”、“艺文”二目。下限延至康熙。雍正九年(1731)管旆接任知县(1731~1738),又在吴宸梧增补的基础上,将下限延至乾隆元年(1736),与《石门遗事》合为两卷,付梓出版。

千阳县志跋

清雍正十年 管旆

夫千古隃麋地也。虽蕞尔封,其著名于汉也久矣。旆甫下车即索志,而千之士民遂以《石门遗事》暨《增补遗事》送阅。其创之者王君素庵,续之者吴君奉亭也,始知千之志于明季兵燹之后已散轶而不可考。迨我朝龙兴十年,邑令王君搜葺旧文,列为七卷,邑中之土俗民情固已瞭然可睹,而人物、官师似犹简而未详。至戊戍春,又赖吴君奉亭宰是邑,起而略者增之,缺者补之,其文章议论,炳炳麟麟,洵足传古今。盖吴、王二君,将欲使观风者一览,兴补救之思,殆可为有心世道者乎;是即不以志名,而实无恭于名志也。兹者奉部檄修邑志,旆簿书之暇,三覆久之。自揣不文,何敢妄为笔削第。戊戍以来,年虽未远,间有贤吏足录,人文继起,节烈堪嘉眷,俱令工人刊入,以备考正。若云修志,以俟后之君子已耳。

(三)《重修千阳县志》

清道光十年(1830),罗曰璧任千阳知县(1830~1841),鉴于《石门遗事》及其《增补》不全不详,加之断修已近百年,乃组织学署官员及地方士绅,并亲自主笔,重新纂修县志。志成题名《重修千阳县志》。

《重修千阳县志》分地理、建置、典祀、田赋、学校、官师、人物、选举、烈女、艺文、纪事、祥异12卷专志96日,卷首附图14幅。此志断限上自夏,下止道光二十一年(1841),资料丰富,体例详备,对千阳经济尚有某些记述。

重修千阳县志序

清道光二十一年 罗曰璧

县之有志也,所以记一县之迹也。记其迹者,记其实也。守土者稽其籍,考其事,察其山川人物,历代沿革之典,慎重而损益之。于以因地制宜,随时举要,俾文献有征信,今而传后,洵致治之权舆也。千之置县,自汉以隃糜始,历晋、唐、宋、元、明,其间兴废变易不知凡几。我朝重熙累洽,更治澄清。千虽蕞尔偏隅,而士备于学,农勤于耕,俗朴风淳,敦尚古道,抑何盛欤!道光庚寅嘉平月,余莅斯邑,索见旧志,一为王公国玮志一卷,逊其词曰《石门遗事》,成于顺治十年;一为吴公宸梧续补一卷,成于康熙五十四年,惟仅补志人物二条,其他俱仍其旧,故名其志曰续,弁其序曰跋。迄今百有余年,事多迁变,简册缺如,夫疆域犹是而事迹已类沧桑矣。自雍正二年,千升中学以后,凡应补应易应采注者,条目孔多。典守者不经心焉,将舆图建置之分,祀典田赋之重,以及官师之盛,人材之茂,忠孝节义之堪传者,岌岌乎湮没不彰,则表微阐幽,果谁之贵欤?余惭不敏,何敢以固陋辞。爰于政事之余,取邑旧志与郡志详加参考;旧者因之,汰者革之,兢兢然以疏漏是惧。其有人物、艺文二志,旧志所未载者,采诸遗简,访诸耆旧,厘次序而补辑之,分纲列目,以冠篇端。至于搜罗之才,彰阐之识,训词尔雅,昭示来兹,下以备学士大夫之博览,上以供大清一统志之采择,则有赖于后之贤者。

(四)《增续千阳县志》

清光绪十年(1884),焦思善任千阳知县(1884~1887),又一次组织续修县志。纂修为教谕张元璧和训导王润,协修有邑人王秉钧等4人。光绪十三年成稿2卷,付梓问世。光绪增续志继道光重修志卷序,为十三、十四两卷本,分地理、建置、田赋、户口、官师、选举、仕进、人物、艺文、遗事10类。该志对同治初关陇回民起义在千阳的游击战争记述,虽观点反动,但资料翔实。

增续千阳县志序

光绪十三年 焦思善

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史载一朝之政治,志记一邑之事迹,欲知山川文物之废兴,土风民习之醇朴,非志无由考也。千阳为凤郡一隅,地极偏小,民亦贫穷,而俗尚纯良,人敦俭朴,骎骎乎有古风焉。光绪甲申冬十二月,余承乏斯邑,披阅旧志,自顺治十年王公国玮、康熙五十四年吴宸梧编纂《石门遗事》,考证已甚明晰。迨道光二十一年,罗公曰璧集王、吴二公之纪载,细加参稽,分纲列目,补漏叙遗,重为修辑,其志可谓详且备矣。惟迄今四十余年,其间日月屡迁,兵旱频仍,人材之奋兴,政事之修举,天时人事之变更,忠孝节义之叠出,又有急待于表彰者正复不少。不为续修厥志,恐年湮代远,以讹传讹,后之人虽欲编辑成书,其将何以考之哉。余自愧固陋,何敢矜纂修才。然征文考献,表微阐幽,亦守土者之贵也。爰于簿书鞅掌之余,参观旧志,与司教张君、司训王君,共襄是事。又延请邑绅熊君入梦、王君秉钧十数人,广采博访,凡八阅月而志成。付梓人侵之梨枣,俾数十年之人物、事迹,永传不朽,此皆两广文及邦人士赞襄之力居多。然自续此志,庶展卷之余,吾民乐于表扬而共知劝勉,尤望后之君子,兴废举遗,继续弗替,则余之所深幸也。夫是为序。

(五)《千阳述古编》

光绪十三年(1887)《千阳县志续稿》付梓,焦思善离任,李嘉绩接任知县。李对千阳旧志所载,考其山川古迹和史籍,离任后编成《千阳述古编》上下两卷,以作县志补编。上卷有山水、舆地两篇,下卷有文献、金石两篇。李志考据多,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千阳县述古编叙

清光绪十五年李嘉绩

在强圉大渊(即丁亥,光绪十三年),献嘉绩摄千阳事一年,政简多暇,时历四竟,考其山川、形势、古迹、碑碣,证之古书,乃知旧志所载驳过半。爰搜辑经史,撷其涉乎千者,得数十余事,录为一册,意纠旧志之缪。顾行箧载书甚鲜,未遽成编。归至青门,时从郡献,存置笥中,又离寒暑。今秋雨集,日坐户庭,复取家藏书籍,续辑若干条,间有考证,别作案语于下。友人毛君子林,精舆地之学,录成质之。为参考得失,增益未备,厘为四篇,题曰《千阳述古编》,千之事大略具矣。子林怂恿,付诸剞劂。惟念古籍浩繁,不无挂漏。犹冀博雅君子,随时录示,俾作补编。它日重修县志,取此而推广之,千人之厚幸,亦嘉绩之厚幸也。柳子厚云∶“征信于策书,炯然而不惑。”纂述之旨,其在于斯。

(六)《新千阳县志草稿》

民国34年(1845),县参议会提案县政府设馆修志,委邑人赵和甫主笔。赵一人历3年新志稿草就,而县政府以经费拮据未予付印。全志有17专志,另有“丛录”,共分18卷。专志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职官、教育、人物、士女、风俗、物产、财政、地方行政、地方自治、党团社会、司法、纪事、艺文等,共114目。该志较其它前志有许多进步,尤对民国记述较详,还为进步人物立有传记,对职官记有政绩。在“纪事志”中以纪事本末体详载民国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状况,史料丰富。

新千阳县志草稿序

民国36年 赵和甫

邑志者,国史之渊源也。一国之山川、形势、名胜、古迹、人物、出产,与夫政教之隆替,风化之醇疵,非研穷方志,莫由知其底蕴,亦无由阐其隐微。子舆氏云,晋之《乘》,鲁之《春秋》,县志于斯二者赅之,谓为一县之史记。谁曰不然?千之有志,滥觞于清之《石门遗事》。罗令踵事增华于前,焦令补苴茸罅于后,焕手文章,灿然大备,征文考献,固已无憾。乃自焦公续编以后,迄今失修,垂六十年,往事湮没,不知凡几。矧以辛亥革命,世局变迁,八载抗战,政务纷繁,不有纪载,将何以”昭事跡而明正义,别善恶而资借镜?《遗事》《续志》殆有刻不容缓之势。聚讼纷纭,辑鲜成功;草创接踵,迄未增新。张功甫纂辑未成,吕元亟续修中辍,张玉堂之稿散佚,吕钧天所编鳞爪。之数子者,类皆硕学名彦,文坛健将,先后操觚,竟无成就,等而下之,焉敢问津!地方人士有感邑乘之重要,长此搁置,遗憾滋甚。昕夕讨论,筹赀议叙,询谋佥同,目注藐躬,众口一词,舍我其谁,推诚相荐,勤恳见属。余自忖学慙鼠狱,智乏鸡碑,前人之未能者,余何能为之?既而反复思维,人皆如我畏缩,兹事停顿,伊于胡底!既恐拂逆众意,复惧笑我为自了汉矣。爰下冯妇之车,妄握董狐之笔,画象画虎,孤注一试。或褒或贬,胥秉大公;广稽博采,纪事务求精详;考据引证,真伪未敢臆断。镨诸旧编,赓续新撰;增广纲目,补充缺陷。时经念月,粗具模型。内容构造,赘诸凡例。供献大方,审核校仇。辟谬崇正,俾作劝惩。聊缀俚词,附于篇端。知我罪我,庶几在兹。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麟游县志

下一篇:岐山县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xianzhi.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