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陕西>>文章

咸阳市秦都区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0/6/1 10:22:05
县志名称 咸阳市秦都区志
县志作者 咸阳市秦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5年7月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秦都区志》序一

《秦都区志》终于出版发行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说为秦都树立了一块醒目的里程碑,将永传后世。

秦都区,位于咸阳市城区的西半部,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本区渭滨乡尹家村出土的不少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石、骨、陶器等文物,充分反映了早在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这里曾是周秦汉唐等十一个封建王朝的国都或京畿之地。秦自孝公迁都咸阳后,始皇嬴政仍以这里为都,统一了中国。汉武帝、唐太宗,登天子之位,拥雍州之地,以求发展,使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进入鼎盛时期。秦都为我国古老文明所作之贡献,功不可没。

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第一大站,是历代商贾云集之重镇,交通之要津。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几经兵燹,由盛而衰,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特别是在解放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座大山”的压榨下,广大劳动人民饱经忧患,难得温饱。直到1949年5月18日咸阳解放,这里才获得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这座历史名城日渐兴旺,经济不断繁荣,焕发了新的光彩。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兴起,昔日凋蔽荒凉的咸阳老城西郊,经过40多年来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一个纺织、电子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汇集,文化事业发达,商品贸易昌盛,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团结的崭新的秦都区。

秦都区不仅是咸阳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也是咸阳政治、烃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全国卫生城区之一,又是陕西省向国内外开放的一个工业旅游区。

秦都人民为开发、建设、保卫这块美丽富饶的黄土地,历经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有很多重大的事需要记载,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需要辑存,有很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这部志书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对原咸阳县、市、区以及今天的秦都区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4年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事实和壮举,都科学地进行了总结。其中有经验,有教训,不溢美,不隐恶。

《秦都区志》,内容广泛,史料丰富,语言简练,详今略古。既符合本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突出了全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闹革命、求解放、搞建设的战斗历程。对前辈们茹苦含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光辉业绩,对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重点详实地记载了下来。它无疑将起到“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

《秦都区志》的出版,将使我区人民和国内外人士更好地了解秦都的过去,研究秦都的现在,预测秦都的未来;对秦都区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以古鉴今,继往开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必将产生独特的作用。

秦都是我的家乡。我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这里人民的勤劳淳厚之风给我以薰陶,这里悠久的历史文明给我以感染。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而又深厚的感情。我和同志们、乡亲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尽快地把秦都区治理好、建设好。这就要不断地认识秦都,借鉴前人的治理经验,明兴衰、知得失、通古今、察未来。“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区志是一个区的“百科全书”,揽古今万事于一册,它的编写出版,对于我们认识区情,研究区情,稽古征今,探索规律,制定决策,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工作,关系甚大。我们要很好地掌握它,利用它,为建设美好的秦都而服务。

《秦都区志》的编纂成功,是市、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单位、专家、教授、知名人士通力合作的结果;是编写人员辛勤笔耕的结晶。值此志书出版之际,谨向同志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中共咸阳市秦都区委书记 赵德发

1992年10月24日

《秦都区志》序二

《秦都区志》,历时五载,五易其稿,即将问世。这是秦都区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

秦都因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中国在北定都而得名。远在五六千年以前,这里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两千多年前,她就是我国乃至东方的最大城市之一,是汉、唐以来的京畿之地和历代西北重镇。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商鞅在这里被车裂,荆轲在这里刺秦,李斯在这里被腰斩,赵高在遮里指鹿为马,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也发生在这里。区内文物景点星罗棋布,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原始村落——尹家村遗址,汉昭帝刘弗陵之平陵,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中国历史上声望至高的周亚夫军细柳营遗址,还有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沙河木桥遗址等169处。

沧桑数易,建置多变。1949年咸阳解放,1952年咸阳县分设咸阳市,1958年并县入市,1983年咸阳市改为秦都区,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原秦都区行政区划调整为秦都、渭城两区。今秦都区已发展成为以电子、纺织为骨干的新兴工业城区,是通往我国西南、西北和陕南、陕北的交通要塞。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横穿东西,西兰、咸户公路纵贯南北,尤其是咸阳国际机场的通航,使我区成为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

本境有修志的优良传统,明、清以来传世的县志共六部。这六部县志,虽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仍不失之为秦都区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为这次修编《秦都区志》,在建置沿革、土地水井、村镇变迁、社会风俗、文哲骚人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

《秦都区志》是全面反映秦都区上自远古、下至1990年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全书百余万字,除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附录和新大事记要外,分设政区建置志、自然地理志、土地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经济管理志、交通邮电志、农业志、水利志、蔬菜志、工业志、乡镇企业志、贸易志、财税金融志、政党群团志、政权志、民政人事志、军事志、教育志、科技志、文化志、卫生体育志、社会风俗志、人物志。真实地记叙了封建社会许多仁人志士,或揭竿而起,或泼墨弄毫,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史实;衷心地歌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优秀秦都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热情地赞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勤劳的秦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特别突出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奋进,在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纵观《秦都区志》,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指导思想明确,突出了积累资料、保存文献、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宗旨;二是内容健康,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三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真实地反映了秦都的全貌;四是突出了经济工作这个中心,其篇幅占到全志书的三分之一;五是详今略古,记事翔实,条理清晰,文字简练。读后可使为政者鉴往知今,开拓前进;可使后人受到教育,继往开来;可使在异国他乡工作的秦都儿女认识区情,为振兴桑梓献策出力;可使革命前辈抚今追昔,回忆峥嵘岁月并找到自己的足迹,为“四化”大业贡献自己的余热;可使海内外有识之士获得信息,前来投资兴业。《秦都区志》的内容量大面广,涉及本区及原咸阳县、市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在编写中,得到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市志办的具体指导,承蒙各位专家、学者的热诚帮助,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配合,特别是区志办的全体同志和受聘请的编写人员,在编纂过程中,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谨此,致以诚挚的敬意。秦都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祝《秦都区志》正式出版,愿其在未来的岁月里激励秦都人谱写新的篇章。

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政府区长

咸阳市秦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 国强

1992年10月24日

《秦都区志》凡例

一、《秦都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有机统一;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本志贯通古今,详今略古。断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1990年底。

三、本志书立足今秦都区,但因历史上政区建置多变,故记述1987年或1984年以前史实时,记述范围必要时延扩到原秦都区或原咸阳市、县。因1958年12月咸阳县并入咸阳市,故在记述1958年前史实时,原则上市、县合并而述。因1983年9月国务院批复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原咸阳市改为市属县级秦都区,11月1日起对外以新名称办公;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原秦都区分为市属县级秦都、渭城两个区,故本志中1984年1月前的咸阳市指地改市前的地辖县级咸阳市,原咸阳市指1958年12月并县入市前的咸阳市;原秦都区指1984年1月至1986年12月秦都、渭城分区前的秦都区,境域与原咸阳市相同。政区建置志、大事记、各专业志等则在事实记述前标明区(县、市)字样或各个时间阶段。

四、本志结构分志、章、节、目四层,目下中心词用黑体字表示。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业志和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区情,统摄全书;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记述,纵贯古今,凡对本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有重大影响的大事和新事皆如实记述。

五、本志采用述、记、传、图、表、录等表述形式,以志为主体,横排竖写,纵横结合,力求创新。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纪年、地名、历代政府和官职等,沿用当时的习惯称谓。对有的古地名加注今名,对建国前的历史纪年注明公元年代。历代纪年用汉字,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除文首外,在行文中一般简记为“建国前”、“建国后”或“解放前”、“解放后”。

七、本志除少数地方引用古籍原文、个别特殊含义的文字用繁体字外,均用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简化字。

八、本志引用的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以旧县志及有关档案历史资料为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区(县、市)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为准。区(县、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未有的数据,以各行业、各部门统计核定数据为准。

九、本志所用计量单位,除根据需要,必须使用当时的计量名称外,均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的规定标明。

十、本志人物志,以本籍著名人物或有重大贡献者为主,以人物生年为序,列入简介或名录项下。县、市、区民政部门确认的烈士,收录在烈士英名录中。

十一、政区与机关名称,均用当时称谓,地名一般使用标准名称,特殊情况使用历史名称。

十二、本志资料来自国家、省、市、区档案材料,正史、旧志、家谱、碑文,有关报刊、杂志、名著、历史文物等,有关人士的口碑资料则经考证鉴别后入志,一般不注明出处。

十三、“附录”中所辑录的文史资料,考证文章,供读者参考,也为研究人员提供文献信息。

《秦都区志》跋

期望已久的《秦都区志》终于付梓印行了,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在可喜可贺。

80年代末,政通人和,中共咸阳市秦都区区委、区人民政府继承盛世修志的优良传统,为促进改革开放大业,毅然决策,拨专款,集人才,广征博采,殚精竭虑,历时五载,四改篇目,五易文稿,于1994年末,修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秦都区志》。这部志书以翔实的资料、简明的文字,分门别类地记载了开天辟地以来秦都的自然变迁和社会变化。岑着详今略古的原则,重点记述了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秦都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既有历史变革的轨迹,又有时代风云变幻凝聚的积淀,是我区区情教育的一部“小百科全书”。从而,为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更好地建设秦都,提供了一部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鉴古知今的文化遗产。

区志编写是一项较为繁难的系统工程,上下几千年,纵横有百业,不仅涉及到本区的历史,也涉及到现实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本区有城有乡,过去政区多变,县、市并存,并县入市,市改区,区又分区,使编写工作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从拟定篇目,搜集资料,到具体编写通纂,易稿审定,几经周折,耗资劳人。没有上级的关心和指导,没有各个方面的配合协助,没有修志人员矢志不移、坚韧不拔的精神,实在是难以顺利完成的。

《秦都区志》的编纂是在中共秦都区委领导下,由区政府主持进行的,得到区人大、区政协和区级各个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1989年区委决定成立区志编纂领导小组,区长赵德发任组长;副组长张锐侠,成员有姚继明、师俊国、李显武。1990年做了调整,副区长李景含继任副组长,新增的成员有:张继明、张树勋、辛加龙、许万寿、侯成舟、付加亮、李国勤、李志正、王建纲。1993年3月,区委将编纂领导小组变为编纂委员会,区长国强任主任。区委委托我分管这一工作并兼任主编,我感到既光荣又沉重。我虽原籍礼泉,但我愿把秦都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和所有工作在秦都的同志一道把这项工作圆满完成。编纂这部志书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是造福人民、存史资治的千秋大业,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

这项工作从1988年开始筹备,经历了五个阶段:1988年11月至1989年10月,组建班子,拟定篇目提纲;1989年10月至1990年4月,编写专业志草稿;1990年5月至1992年9月,重新修订篇目,总纂并编写专业志二稿;1992年10月至1993年7月一审修改,二审修订成第三稿,市编委再审;1993年8月至1994年4月修订出第四稿报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修改定稿。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区内外许多领导及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西北农业大学魏正果教授、陕西省咸阳文物培训中心何汉南副研究员,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冀东山主任、县志处董剑桥处长,原咸阳市政协沈树森主席,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尚行韬副主任(兼市志主编),县(区)志科李启明科长、市志科张鸿杰科长以及方志界同仁,都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得到秦都区党史办、区组织史办,市、区档案局、区图书馆等单位的粑助配合,对提高志书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在这五年多的日日夜夜,我们区志办和聘请的编辑人员以及各部门参与编写的同志通力合作,废寝忘食,冬冒霜雪,夏战酷暑,伏案笔耕,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有的积劳成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任务艰巨,人员及水平有限,搜集和占有的资料不全,鉴别和取舍恐有遗漏。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次修订时,补充改正,臻于完善。

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李景含

秦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兼主编

1994年4月20日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咸阳市渭城区志

下一篇:咸阳市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xianzhi.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