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陕西>>文章

白水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0/6/13 10:28:40
县志名称 白水县志
县志作者 白水县县志编纂员会
出版时间 1989年12月
出版社 西安地图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白水县志》序

白水县是渭北一个山区小县,地处渭北黄土台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为黄土高原沟壑区,面积986平方公里,人口22万多。但建置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人民勤 劳俭朴,富有创造性与革命精神。白水人民对推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曾超过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地方解放斗争中有过很大贡献,在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就也很大。

新编《白水县志》反映了白水县由历史到现状、由社会到自然的基本面貌,记述了建国以来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各方面的成就。

白水县的革命与建设,也曾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与破坏,有很大的损失,包括宝贵的时间的损失。但是党和广大干部、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终于把错误纠正了过来,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与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各项事业,方兴未艾,前途光明。我 们的事业只要合乎地方情况,路线正确,人民积极,发展起来是很快的。白水即是一例。

新编《白水县志》和历代旧志完全不同。第一,它是一部社会主义方志,或者说是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的第一代方志。第二,它彻底摆脱了历代旧志的窠臼,而采用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编成。第三,它不是旧志的续编续修,而是立足当代,统合古今,既批判继承了古代文化,又弘扬了古代文化。第四,它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在指导思想上摆脱了“左”倾思想的束缚。凡此,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新编《白水县志》的编纂,是在历史资料,特别是近代史资料极其贫乏的情况下进行的。白水之有志,始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已失传),终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断志230多年。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在解放战争中,也被国民党政府焚毁殆尽。是知难而进,还是畏难退缩?白水县选择了前者。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搜集资料400多万字,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白水的古今图象。这不能不使人发省,各县都在编纂县志,为什么白水县志起步较迟而进度却较快?最根本的原因是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编志,对编志的重要意义有正确的认识。

新编《白水县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解放思想,排除干扰,设立专志,较为集中 地记述了“文化大革命”的情况。这是很必要的。十年“文革”灾难深重,教训极多,绝不可以无志,绝不可以忘掉历史,它是我们当前与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反面教员。历史证明,如果不是“文革”倒行逆施,把一切都弄到错误与反动的极端,我们也不会有今日这样的大彻大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述这一段历史,并且经常向它“请教”,对于我们各级干部来说,都是必要的和长期的任务。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党的“十三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也大有裨益。《白水县志》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避现实、采取“绕道走”的办法,也没有采取曲笔的办法,而是实事求是,应书即书,直书无讳,为地方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情况依据,也提供了经验依据,从而使志书具有时代性。这无疑是一种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它又是陕西新编县志中较集中地记述“文革” 的第一部县志,所以值得一提。

我热烈祝贺新编《白水县志》的问世。白水县从此有了一部新型的具有资料性、实用性、科学性、百科性的专著,这是令人高兴的。

陈元方

1988年5月20日于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

《白水县志》凡例

一、本志所载之事从先民在白水的活动始。下限1983年部分延至1987年底。由于史料多寡悬殊,且事物肇源年代各异,因而上限起始不一。对旧志所载,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浮去藻,采实去芜,留珍贵史料贯通于本志之中。

二、本志立15个专志。除《大事记》外,其余专志设章、节、目(内容简略的只设章、节),自成整体。专志章、节、目皆全标序码,居中书写。目以下细条,依层次标序码或分段书写。

三、为追本溯源,纵述历史,勾勒现状,体现规律和特色,除《大事记》外,各专志或各章前都冠以无题概述。

四、志书的体裁由“志、记、传、图、表、录”等组成,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依年缀事;对事情发生经过年代相连且跨时较短的大事,采用记事本末体作补。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开展的历次政治运动及其发生的重大事情、概况见于《大事记》,详情散见各专志。对“文化大革命”采取集中(设专志)加分散的办法记述。

六、对年代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公元记;之前,按各历史朝代记年法,在括号中加注公元年代,如:清顺治四年(1647),民国二十年(1931)。民国的月、日,原行文为公历,本志故不换算。

七、县内地名,按1971年10月版白水县民政局印的《白水县地图》(因无乡镇区划地图,本志仍采用此图)所载称谓。引用旧志中的地名,凡与今同地而名异者,在括号中注明今地,如新耀镇(今尧禾镇);今不复有之地名,在括号内注明已无或现今方位;一地数名者,《地理志》中加括号注明,如桥山(亦名秦山、暗门山、雁门山),其他各专志择用其中一个名称。

八、所用简化字以《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本志所收录的文章、文件、碑文等,其繁体字改用简化字,余均保持原貌。

九、引用明、清《白水县志》中的资料,文内不作注释。凡相关单位部门提供的资料、口碑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十、按志书通例,生不立传。本志立传人物为革命烈士、历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并选有极少数反面人物。对至今健在的革命干部、科技人员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模范、能工巧匠、先进工作者,在专志中采用以事系人的办法加以记载,或入表入录存留。

十一、一些碑刻文字,因年代久远,字迹不清者用“”号代替。

十二、“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亦属政权组织。故对公社化后的县以下组织机构,均使用公社、大队、生产队称谓。公社改为乡镇后,使用现行乡镇名称。

十三、数字来源,原则上使用统计局年报数字,统计局年报数字缺项或因统计体系变革数字前后有矛盾时,则使用经过考证的业务部门数字或农业区划数字。

《白水县志》编后记

由于中共白水县委、白水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渭南地区地方志领导小组的关怀指导,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6年多的时间,五易其稿,我们终于完成了编纂《白水县志》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白水志县》的编纂,经历了两个段落。第一段,从1981年7月到1982年9月,主要是征集资料,编写自清乾隆十九年(1754)至民国未年及1981年前这段县志(未成稿)。第二段,从1982年9月到现在,在继续征集资料的基础上,重新拟定县志篇目,编写通贯古今的新县志。两段任务虽异,但第一段为第二段作了必要准备,第二段又包含了笫一段任务的完成。编写新县志,首先改县志续编委员会为县志编纂委员会,重新修订《白水县志》篇目(今之篇目为第六次修订稿),进一步广泛征集资料。在此基础上,1984年10月开始编写初稿,到12月底前后,12个专志陆续脱稿。1985年2月前后,将《白水县志》(初稿)呈送渭南地区及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审,并发给县党政领导、各部门领导及县内外热心县志工作的人士审阅,征求意见。之后,全体编辑人员采取学习业务,对照初稿,消化各方面意见的办法,对初稿逐志逐章节进行了一次评议。修订了篇目,纠正了谬误,找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接着修改初稿,把下限从1981年下延到1983年,于1985年2月底前后写出二稿,在进一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又修改成三稿,1986年12月中旬完成四稿,此稿,经县志编纂委员会审议通过,县政府审查,报地区行詈、地委评审后,依其意见,再次修改成五稿。后由地区转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验收经主任陈元方亲自终审,省编委会(88)26号文件通知批准定稿。此稿将原12个专志调整为15个专志(新增加1个专志),下限由原1983年又部分下延到1987年,方付印出版,一部社会主义的《白水县志》问世。

在《白水县志》编纂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资料极度缺乏。因为解放战争初期,白水呈拉锯战状态,档案材料被民国县政府几次焚烧,损失殆尽,编纂之初,首先要尽力搜集资料,填补空白,以求在一张白纸上现出图象。征集资料的主要办法,一是寻找。前白水煤矿副矿长王鲁斋等人提供各种资料约10万余字。已故原文化馆副馆长刘重九的家属,提供刘珍藏的本县及邻县旧志版本37种59册,和刘自己辑存的清至民国的史料及手抄稿25件,计约150万字。还从书报刊物及《回忆录》中寻找到一些资料。二是抢救。先后召开了两次白水地区的“元老”会议,走访了老一辈知情者1,000余人次,抢救出了大量活资料。三是查抄。1983年2月,派出8名编辑采访人员,从省图书馆、省档案馆、西北大学等单位保存的志书和档案中,调阅清乾隆十八年(1753)的《陕西省通志》、《同州府志》7种版本、300多卷和清乾隆至民国历代政府的档案,从中摘抄了有关白水的史料,共计500余件,80万字左右。同时抄回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王希伊撰《白水县志续稿》(手抄本)和《白水乡土志》(手稿),复制了清顺治四年(1647)王永命撰《白水县志》。1986年4月又派出5名编辑,在省档案馆翻阅了《西北论衡》、《陕行汇刊》等,抄回资料3万余字,复印《白水工业调查》等材料4份,充实了近代史料。还重点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白水县委、白水县人民政府几个年份的全部档案,及有关年份的档案,获得了一批新的资料。同时派员从北京取回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刘梦阳撰《白水县志》(影印。缺五、六两卷),丰富了历史资料。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志书不成,资料搜集不能停。四是各个部门提供。动员县级党政部门及各公社编写部门志、公社志,为编修县志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方面的资料,共计交来志稿60多件,计约140万字。

几年来,由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经过业务学习、试写、评议和修改志稿,锻炼和提高了编辑人员的素质。普遍由不懂方志业务到懂得一些,由专业知识贫乏到有所增长,由畏难、信心不足到认识提高,思想坚定,表示要“老年献余热,壮年作贡献,立志修县志”。1984年9月,县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8人增加到14人(雇请离退休干部和教师6人),其中担任初稿编辑的10人,旧志点注的1人。初稿完成后,原县志主编刘文治,原编政治志、军事志的刘启荣,先后调县委宣传部和文教局担任领导工作。在此情况下,重新调整了编辑力量。主编由原副主编张保智接替,政治志编辑聘请王铨担任,军事志由麻玉柱、高飞编写,社会志由贺既济编写,《地理志·地质》由省地质矿产局综合研究所王志玉、张西鹏、唐尚文编写,其余各专志仍由原编辑负责编写,并组织力量开展了方言调查。送审稿(四稿)呈报渭南行署后,原编写文化志及方言的李斐然调回文教局、原编写地理志的王健和编写农业志的高天保(聘请的退休干部)辞职回家,其后志稿的修改工作,以及以后增加的《“文化大革命”与拨乱反正志》,除聘请渭南师专杜永道修改方言章外,分别由高飞、孙栋梧、田珍如、贺既济、张保智等修改或编撰,保证了任务完成。图件清绘翟军校。照片除皇仁山、成在忍、张西屏等提供有关文物及交通方面的以外,均为贾利国、郑宏昌、权民义摄拍。《白水县志》经过10多次小修改,5次大修改,方达到出版水平。编辑人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边干边学,任劳任怨,积极负责,团结协作,迎难而进,较好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为白水人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尽管如此,但因编辑人员的多次变动,对修志进度,和质量影响颇大。

白水县委、县政府重视《白水县志》编纂工作。首先成立了白水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开始称白水县志续编委员会),县委书记或县长亲自主持此项工作。1987年春以来,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韩武孝任主任委员,县政协主席种天永、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巨增林和知名人士王鲁斋、副县长王毅(1987年增补)任副主任委员,有关部门领导17人为委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任先后由种天永(1984年春以前)、麻玉柱(1987年底以前)担任,后由张保智负责,办理日常事务。县委书记李希渊(1982年9月以前)、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侯积堂(1984年春以前)、孙鸿光(1985年夏以前)、王建中(1987年3月以前)、担任编委主任期间,都亲自主持召开县志编纂委员会议,研究讨论编篡县志有关事宜;亲自主持召开县、社领导干部会议,动员、部署征集资料工作,布置检查部门志、公社志的编修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亲自负责解决县志办公室的经费、住房及其他困难。亲自审阅志稿,组织评审志稿,重视抓进度和质量。85岁的县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王鲁斋,十分关心县志工作,对县志稿细阅详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同时为编修县志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对编写人员也是“有问必答,有疑必解”,常常记把载某史实的书刊亲自送到编辑人员手中,不厌其烦。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对编辑人员的教育鼓舞很大,也是《白水县志》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

在编纂《白水县志》中,不少热心人士,有在中央和省、地机关工作的、有在外省外县工作的,也有在县内工作和从事工农业生产的,积极提供资料,核正事实,捐赠实物,详阅志稿并提出修改意见,对《白水县志》的成稿帮助颇大。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县志处处长解师曾,曾几次审修《白水县志》稿,并写出书面修改意见,对我们作了具体帮助,认真指导。对此,我们谨表衷心感谢。

白水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8年5月20日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蒲城县志

下一篇:潼关县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