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陕西>>文章

延安市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0/6/16 11:52:44
县志名称 延安市志
县志作者 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4年12月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延安市志》序一

《延安市志》,历时十年,经过广泛征集和反复考证史料,数易其稿,终于编撰成书。欣闻即将付印出版,粗成此文为序。

《延安市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翔实的史料,系统地记载了延安市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真实地再现了延安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她不仅是一部延安市情的资料荟萃,信息宝库,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以“延河流域平安宁静”而得名,是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革命圣地。从周秦到明清,历属边陲重镇,有“塞北咽喉”、“秦地要区”之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英雄的延安儿女,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边塞的繁荣昌盛,前赴后继,不懈努力,创造了具有延安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特别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揭开了延安历史上更加光辉灿烂的一页。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延安精神。正是在延安精神的熏陶下,无数中华儿女从延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共和国的骄子。延安精神无愧为顶天立柱擎中华的民族之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延安的建设和发展。延安人民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加快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延安人民以更加旺盛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使延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一部志书,是一代一方智慧之结晶,为一世一地盛衰之实录,博荟文明,光照来人。借《延安市志》出版之际,谨向为建设延安和编纂《延安市志》做出贡献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辛勤编纂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愿全市人民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为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富裕幸福的新延安,团结奋斗,励精图治,再创佳绩,再展宏图。

中共延安市委书记 马福雄

1994年7月

《延安市志》序二

《延安市志》即将出版,嘱我作序,实为幸事。之所以乐于为此,不仅因为我是市长、市志编委主任,更基于我对延安的感情和热爱。

《延安市志》是由延安市志办组织全市50多个部门100多个同志共同编纂的反映延安光辉历史与现状的一部新志书。它以丰富翔实的材料为依据,从地理概况、历史发展、人事状况、建设成就、古今人物等方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了延安市的基本面貌,反映了她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延安市志》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伟大贡献,反映了勤劳、纯朴的延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延安市志》的编纂出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它不仅对全市人民进一步了解延安、认识延安有所帮助,而且有助于增进全国人民以及各国友好人士对延安革命圣地的了解。

沧桑变迁数千载,历史复转几百回。延安这座历尽变迁的古城,一直是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封建王朝的边陲要镇。延安不仅在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是驰名中外的名城。从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进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战斗过十多个春秋的地方。延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占据着重要特殊的地位。延安不愧为革命圣地,延安人民不愧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的英雄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延安人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迅速恢复了战争的创伤,加速了延安的经济建设进程。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延安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使延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城市工商业迅速崛起,逐步摆脱了贫困的面貌,走向了富裕的道路。城乡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城市建设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展现出了一幅旧貌换新颜的新图景。

在编志过程中,承蒙有关学者、专家及上级业务部门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我谨代表延安市人民政府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振兴延安,是全市31万人民的共同任务。延安人民理应为振兴延安、建设延安作出贡献。我热切希望,全市广大干部、人民群众能够对延安革命圣地有一个更高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用当年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来建设好延安,谱写延安历史的新篇章。

延安市市长 周万龙

1992年10月1日

《延安市志》凡例

一、《延安市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二、记述本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存真求实,贯通古今,详近略远,详异略同。本志记述上限事物发端,下限至1989年底,部分重要内容延伸至1993年底。

三、本书结构,分章、节、目,由序、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组成。全书共31个专志,204章454节。

四、体例以志为主,述、记、传、图、表、录穿插运用。

五、坚持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的原则。力求体现本市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反映延安特点。

六、《人物志》依志书通例,生不立传。入志立传者,以对社会发展有较大贡献者为主,以正面人物为主,以本籍人物为主。1989年底应予入志的在世人物,列表记述。

七、纪年、地名、县、署、职官、称谓,沿用历史习惯。历代纪年(注明公元纪年)、农历时间均用汉字表述。公元纪年、统计数字用阿拉伯数字。

八、本志资料来源:省、地、市文书档案,正史、旧志等历史文献;部分资料摘自有关报刊及专著,调查和采访知情者而获的口碑材料核实后载入。

《延安市志》编后记

盛世修志,千秋大业。中共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大力组织编修《延安市志》,从1982年开始,八易寒暑五修纲目,经全体修志人员辛勤努力,终于编成一部120万字的一方“百科全书”。《延安市志》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用的资料,发挥“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参与修志的同志都感到无比欣慰。

在部署修《延安市志》时,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部门领导亲自抓,落实专人,广集资料,撰写专业分志,提供翔实资料,全市组成了一支100多人的修志队伍,编、采、写上下一起行动,形成“众手成志”的局面。

1987年省志编委会陈元方主任亲自审阅了《延安市志》第四稿篇目,后召开省志编委会的有关人员,专题对《延安市志》篇目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修改、补充完善的宝贵意见。1991年省志编委会朱星联主任亲自来延安,参加了延安地区组织评审《延安市志》的会议,作了具体指导,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冀东山、鲍镧、县志处处长董建桥和县志处杜志义、出版处处长冯鹰在本志编写和终审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特别应提及的是地区方志办副主任张文辉,在志稿终审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加工。出版印刷前,他又与市志档案局的同志一起统稿修改,使志书得以顺利出版。在这里,对他和参与编纂修改,审稿的省、地、市志同行同仁一起表示感谢!

通过编纂《延安市志》我们深深感到,没有领导的重视、关心、支持,就没有《延安市志》的问世,正是领导的重视,专家的指点,各界的支持,同行的帮助,全市的配合,始能“集百家之言,立千秋之志”。由于编写人员思想、知识和业务水平有限,难免出现不足之处。真诚希望老革命、老红军、老八路及延安工作和居住过的同志、读者、行家批评指正。

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志丹县志

下一篇:延安地区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