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陕西>>文章

洛川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0/6/24 9:06:37
县志名称 洛川县志
县志作者 洛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4年10月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洛川县志》序一

我青年时代即离家乡,投身于中国革命洪流。嗣后虽数次还乡,但停留时日甚短,故常以“虽属洛川人,少知洛川事”为憾。近读新编《洛川县志》令人振奋。洛川那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产,淳朴浑厚的风土习俗,古朴典雅的民间艺术,朝气蓬勃的五业兴旺景象,令人叹服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弥补我对家乡的思恋之情。感谢县志编委会为洛川县人民干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为祖国新志艺苑增添了一朵小花。

洛川这块土地,早在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时,即见诸文献记载。洛川县名,系姚苌建初八年(公元393年)始得,且沿用到今,历时近1600年,谓其历史悠久,应当之无愧。但是,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沧桑变迁数百回,洛川并无盛名,真正闻名全国,是由于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洛川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即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重要文献和决议,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最终夺取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洛川会议”举世闻名,“洛川会议”的会址成为人们向往的革命遗址之一。

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洛川一直是敌我双方斗争的前沿阵地,形势复杂多变,斗争尖锐残酷。中共洛川工委和武工队、游击队,在洛川特委的领导下,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全力以赴地支援前线,开展蒋管区的游击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洛川人民在为支援边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中,作出过无私的奉献;“洛川会议”为洛川县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洛川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干旱季风气候。这里雨量适中,土地肥沃,日照值高,无霜期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有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古以农为本。但是,千百年来由于封建官府的残酷统治,地主豪绅的高利盘剥,致使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交通梗阻,荒乱频仍,经济枯竭,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农业每况愈下,工业无由发展。

1948年解放后“一唱雄鸡天下白”,洛川获得新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洛川县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数十年,工业从无到有,初具规模,农业生产稳步上升。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洛川人民带来了亘古未有的振兴局面:乡镇企业蒸蒸日上,商品经济日新月异,文化教育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方兴未艾,人民生活步步提高,“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茁壮成长,工农业总产值截至1985年底达67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400多元。目前,一个以改革、开放、搞活为中心的治穷致富的浪潮,正随着社会主义祖国四化的巨轮乘风破浪,奋勇直前。家乡的巨变,再次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富民政策高唱赞歌,我为全县乡亲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由衷地喜悦。这些巨变,毋容置疑地为洛川县增添了光彩。

《洛川县志》内容丰富,立意“三新”(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既真实地记录了苦难的过去,又尽情地讴歌了新时代的风貌,是一个继往开来,振兴洛川的好教材。我有心全面评价县志,奈何力不从心,仅以此短文聊表祝贺之意。

“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我祝福家乡山更美,水更甜,人更勤,志更坚;我愿家乡人民珍惜过去,放眼未来,以新编县志为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在这块古老而又绚丽的土地上挥毫作画,绘制出更加夺目的县志续篇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作出更大贡献!

王世泰

1987.3

《洛川县志》序二

新编《洛川县志》送审稿,我曾修改过一遍,时在1988年10月。我以为它是当前陕西新编县志中编纂得比较成功的一部力作。它系统地反映了洛川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

1988年冬,我去洛川参加新编《洛川县志》稿的评审会议。沿途看到这里原面开阔,土层深厚,沟壑纵横,果园举目可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宜植烟果,是国家苹果基地县之一。

在新编《洛川县志》稿评审会上,我曾针对当时方志编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讲了一些意见,总括有十个方面,事关志书政治质量,主张对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记述,诸如生产力标准、历次政治运动、否定“文化大革命”、左倾失误、农业学大寨、民主与法制、神话传说、宗教、改革开放等等,无例外地都要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和六中全会的《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办理,当记述的不宜回避,要秉笔直书。否则秉笔曲书,心有余悸而扭曲历史,是不应该的。修志者当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洛川县的领导和县志主编同志,重视了我的意见,按照《决议》精神,尊重历史,作了应有的记述,对待“文革”没有绕道回避,做到小事不纠缠,要事不遗漏,这是值得称赞的。

前事难忘,往事萦怀。新编《洛川县志》二审后,县志办的同志没有停留,费时四年进行艰辛的耕耘,这种不辜负于洛川人民的信托,为历史负责,忠于职业道德,锲而不舍的精神,乃修志者之仅见。现成书十编,约80万言,费时十载,七变篇目,八易其稿,文约事丰。通观全志,观点正确,布局合理严谨,资料翔实可信,文字质朴流畅。确有“资治、存史、教化”之功用,诚为县志之珍本。它对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激励人们为洛川的伟业而献身,必将起到莫大的启迪与鼓舞作用。洛川财源不丰,县志办的同志体谅县财政的困难,办公条件简陋,编制人员少,花费精打细算,但办事效益甚高,这种艰苦朴素,勤俭办事业的品质不正是延安精神么!这亦是当代振兴华夏应提倡的务实作风。

陈元方

1992.10.12

《洛川县志》序三

我曾在洛川工作数载,感情有殊。

洛川县古属雍州之域,夏商系西河国地。后秦姚苌(393)建置,迄今近1600年。历史悠久,文物珍贵,古迹遗址较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民勤劳质朴,富有创造精神。洛川人民对推进社会发展、人类不断走向文明,曾起过积极作用。特别是1937年8月毛泽东主席在洛川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制订了著名的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挽救了中华民族,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一页。1949年建国后的40余年间,洛川百业兴旺,日益繁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尤其“以农致富”促进了商品经济协调发展、烟果两大主导产业结构已经确立。是国家苹果生产外销基地县之一。

新编《洛川县志》翔实反映了洛川县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今的全貌,当是洛川县情的浓缩。在修志中,不断探索了前人治理洛川的经验,察兴衰,知得失,寓褒贬,辩正邪,兴廉政,革贪弊,倡勤俭,除惰性,贯古今,窥未来,此举是认识洛川、治理洛川、振兴洛川、利于当代、惠及后世的大业。修志者不辞辛劳,夏不避酷暑,冬不怕严寒,日力不足,夜以继日,资料芜杂,千丝万缕,析而分之,比而合之,历经八载、五易其稿;呕心沥血,得以问世,无疑是洛川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壮举。

新编《洛川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南,在省、地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办公室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坚韧不拔、废寝忘食,广征博采,从洛川县情出发,依据当今社会分工,采取编、章、节、目体,分门别类,贯通古今,求买存真,探本究源,褒贬寓记事之内,规律明兴衰之中,成书十编。迥观志书,结构严谨,观点正确,详略得当,粗细有度,体例创新,文图并茂,资料翔实,文笔流畅,风格统一,方便查阅,将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这部志书,是研究县情的珍贵史料,是振兴洛川的难得工具,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

思过去,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久负盛名,千秋不衰,观眼前,20世纪90年代的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兴廉除弊,齐心协力,奋发图强,锐意改革,振兴洛川,再展宏图,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展望未来,洛川人民以县志为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艰苦创业,奋勇前进!

这部志书,难免有疏漏失当之处,尚待今人的补正和后人的评定。值祝贺新编《洛川县志》问世之际,祝愿勤劳勇敢的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继往开来,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中共延安地委书记 遆靠山

1990.6.16

《洛川县志》序四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远在西周,有“外史,掌四方之志”。春秋战国的《禹贡》,侧重地理;汉代地记、唐代图经,兼融史地。至宋元方志定型,明清则呈鼎盛。时省府州县争相编志。唯县志比重最大。明迄民国,洛川县志曾历六修。始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万历邑志》,末为民国33年(1944年)续修的《洛川县志》。时隔近半个世纪,几经沧桑,面貌巨变,亟应书志,传之于世。中共洛川县委、洛川县人民政府,对修志工作异常重视,建立修志机构,选调有志于修志之英才,筹措财款,广征史料,去芜存精,八易其稿,历十载之艰辛,夏不避酷暑,冬不惧严寒,终编成社会主义第一代新《洛川县志》,可喜可贺。在出版之际,我作为洛川籍人,受约为序,由衷高兴。

洛川,这块古老的土地,原阔沟深,日照充裕,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苹果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7000年前,原始先民活动遍及全县,仰韶至龙山文化遗址多处,在已发现的106处中,遗物丰富,实属鲜见。《洛川县志》从事物之发端,以写实手法,侧重记述地域原貌,历史进程,史实人物,结构严谨,编排得体,资料翔实。是研究县情不可多得的资料。

爱乡思乡,人之常情。我离洛川近30年,但一直情系于心,家乡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无不朝朝暮暮牵念,故土难忘。虽已年壮,乡音未改。今见家乡面貌一新,经济又上台阶,我思绪万千,愿于家乡多献策,换得雉去凤凰来。

《洛川县志》的指导思想正确,时代特色强烈,地方风味浓文约事丰,可为信史,确是一部好县志。

在祝贺新《洛川县志》出版的同时,祝愿家乡人民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新贡献!

江山辈有人才出,继往开来后为上。

愿洛川一年更比一年好!

信洛川会一年比一年更好!

王炬

1992.7.8

《洛川县志》序五

《洛川县志》编修历时十载,七修篇目,八易其稿,现编就付印,特作序为贺,并向为此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部新编志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记述了本县的政泠、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诸方面发展变化的史实,尤其以大量篇幅记述了洛川半个世纪来在共产党领导下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与创造,并着重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各行各业兴衰起伏的历史进程及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再现了洛川的历史与现状。全志时代性强,富有地方特色,资料翔实。大量的、雄辩的客观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洛川人民的翻身解放;没有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洛川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洛川目前的繁荣与发展。志书述而不作,唯其如此,可谓“石室金匮之书”,“当世为志,后世为史”,诚可信矣。

洛川县名之始,自分鄜县北部置洛川,悠悠1600年,其间朝代之兴衰更迭,究其原因,当然一语难尽,但细理县志脉络,详察历史轨迹,不难发现:凡得人心者得天下,凡失人心者失天下。鱼亡不在天,鸟亡不在水。人心之背向,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民为本。

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英明贤达的蒂王将相所不能比拟的。过去,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以洗近代列强瓜分之国耻,人民群众获得了政治解放;但同理,也应当获得经济和文化的解放。从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确立乃至当今的改革,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因我们的经济基础太脆弱,又缺乏经验,还需要积累,需要探索,在这方面任重而道远。因此,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使洛川人民尽快富裕起来,从落后、愚昧贫穷的状况下获得新生,搞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摆在每个共产党员面前责无旁贷的使命,这也是洛川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我们在洛川执行一切政策、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之所在。离开这一点,就背离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就从根本上脱离了洛川的人民群众。

洛川的人民是可敬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备勤劳、忠勇、纯朴的品质,好强而富有创造。洛川在发展经济上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前景灿烂。我愿洛川17万人民从志书中吸取营养,鉴古知今,今胜于古,从县情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建设好洛川。

我坚信:只要我们诚心诚意为洛川人民谋幸福,洛川人民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只要我们努力奋斗,不贻误机遇,一个富裕、文明、繁荣的新洛川就在眼前。

中共洛川县委书记 张智林

1992.9.9

《洛川县志》序六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热爱祖国、倍爱生我养我的故乡。

新编《洛川县志》在中共洛川县委、县政府及县志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在省、地方志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经全体工作同志坚持十个春秋,孜孜不倦地努力,终于成书。这是洛川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洛川人民艰苦奋斗,继往开来建设社会主义之壮举,完成如此浩大工程,谈何容易,值得喜庆。

洛川地灵人杰,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对社会和人民作出重要贡献的贤达和英烈,明嘉靖四年(1525),刘琦擢兵科给事中,时值世宗皇帝新政,琦上陈严肃朝政、抑制豪强,抚恤人民,发展生产等六条奏疏,被欣然采纳。民国14年(1925),孟芳洲入上海大学读书,受瞿秋白、恽代英、任弼时等革命先辈的教诲,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冯家村召开扩大会议,制订了抗日救国纲领,赢得抗战胜利,使中华民族免于危难之中。新编《洛川县志》既记载了洛川仰韶至龙山原始文化以来的史实,又翔实准确地记载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史料。它是洛川人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进程的总结;是人们认识洛川、了解洛川、研究洛川的教科书,也是洛川人民开拓进取、创造未来,建设美好家乡的百科全书。

新编《洛川县志》纵贯古今,横排门类,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归属得体,排列有序,层次清晰,有主有从,全志成体。将洛川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熔铸一体,时代性鲜明,科学性强,地方特色突出,是一代一方智慧之结晶,是一世一地盛衰之实录,也是求训致用,彰往昭来存史之华章。

爱乡之情,人人皆有。身居家乡,情结于心,希望洛川经济步步上台阶,一年比一年更美好。优越的自然条件,应使洛川建设事业奋起腾飞;光荣的革命传统,应使勤劳诚朴的洛川人溢彰建设繁荣、富强、文明新洛川的雄心壮志。

洛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温闻

1992.10.10

《洛川县志》序七

洛川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南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南临黄陵,为轩辕本土;北依延安,是圣地之域。西包公路穿境而过,西延铁路沿洛河依西贯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

洛川土地宽广,土质优良,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苹果、烤烟生产,条件适宜。

洛川历史悠久,人民勤劳,有近1600年历史。17万勤劳、善良、忠厚、纯朴的洛川人民在1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创造着历史,创造着未来,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洛川县志从元朝后,历代屡有修纂。见诸记载的有明万历本、清顺治本、嘉庆本及黎锦熙主撰的民国本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余年来,洛川县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全县展现出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盛世修志,利在当代,荫惠后世,如此,本县在省、地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成立了《洛川县志》编纂委员会总揽其事。编委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编纂工作。在各方同仁志士,专家学者的通力支持合作下,编纂人员披历十载,呕心沥血,七易编目,艰辛脱稿,终具洋洋80万言,此乃洛川县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

“志之为书,网罗古今,统括万有”。这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县志,观点正确,内容翔实,体例完备。它包括从自然到社会,从经济到政治,从历史到现状,从人文地理到乡土民俗等内容,涉足社会各个领域。通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篇目有序,资料丰富;广征博采,稽古钩陈,将洛川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沧桑变化,历朝兴废,梳理出清晰的脉胳。对历代诬为匪盗的梁兴、李午、邵进录等农民起义英雄给予正名。以大量的科学资料,记载了本县建国40余年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浓缩了洛川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全面、科学记述洛川社会、经济发展的百科全书。

“治地方者,以志为鉴”。新编《洛川县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诚为认识洛川、研究洛川、建设洛川的教科书。它将为政府了解县情,扬长避短,制定政策,勾画蓝图,科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存史、资治”的功用。同时,也为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制度教育提供生动的教材。它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激励来者为洛川的事业而献身,将起到启迪和鼓舞作用。

《洛川县志》的编纂,曾得到省、地方志有关部门的热情帮助和悉心指导,也得到本县有关单位的支持,他们为编志提供了不少珍贵历史资料,对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洛川县志》编写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之世事浩瀚,许多历史事件年代久远,难免出现一些纰漏和不足之处,请各位读者鉴谅,并多提宝贵意见。

洛川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朝君

1992.10

《洛川县志》凡例

一、本志不是旧志续编,亦非断代史,而是依新志体例编的新志书。全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思想。历次政治运动不设专章,除列入《大事记》者,就其对各项事业所起作用,分记于有关编、章、节中。

二、本志结构系以纲统目,采取编、章、节、目四层,横排竖写,以明事物脉络,体现发展变化规律。

三、本志编纂体例属编年体、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记、志、传、表、图、照、录综理表述。对历史记述由远到近,对历史认识由近到远。

四、本志断限,上自事物的发端下至事物的终结,未终结的至公元1990年末。

五、各编记述,概以客观资料为准,本实事求是原则不扩大,不缩小,不隐恶,不溢美。文字叙述除引文用古籍原文言文,少数有特定含义的繁体字外,其余概用语体文记述,并用国家统一公布的简化字。

六、本志称谓,对历史纪年采用传统纪年,注以公元。对共产党活动期(解放前)及新中国建立后的纪年,用公元纪年记述。地理名称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权和官职等,均依当时的规章制度和习俗称谓为准。对历史纪年注以公元,且用阿拉伯字,对古地理名称必要时注以今名,对人物,原则上直书其名,不加褒贬之词。

七、计量单位,多按历史习惯记述,少数需要对比的,换算为1990年的计量单位,非注公斤(公里)者,均为市斤(里)。

八,数字表述,凡名称、成语,顺序号和不确切的数字(如三五十人)均用汉字,其余的用阿拉伯字,如两数相乘不等于积,两数相除不等于商,为四舍五入所致。

九、《人物编》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立传者,以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或阻碍作用为标准,凡1990年在世的人物,均用表的形式表达。

十、资料来源,历史资料中,无文字记载的,以文物部门发掘和出土文物为依据;有文字记载的,有的根据有关历史专著,有的根据明以来编写的洛川旧志,有的根据档案资料;对县级各部门提供的资料,以及采访、座谈、函索征得的资料,为节省篇幅未注明出处。凡农业产量、工业产值数字不一的以洛川县统计局的为准,工程设计与施工不符的,以实际为准。

编后记

新编《洛川县志》工作始于1982年10月,成于1992年末,历畸十载,编纂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征集资料。中共洛川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向全县机关干部、群众、各界人士发出《征集县志资料》公开信1650份;组织动员县级各部、委、局、办52个,索取资料300万字;翻印、拍照旧志4部,计12卷,为编写县志获200万字资料;从省、地、县档案馆及各有关单位档案材料中查阅各种案卷3420份,收集资料150万字;收到洛川籍革命前辈及热心修志之士撰写的回忆录及其他历史资料5万字:召开知情入座谈会650次,走访680人次,征集资料12万字。广征博采,共收集到各种资料700万字。

第二阶段总纂。全体编辑人员分为7组,有分工,有合作。先归类、筛选资料,后逐节、逐章、逐编总纂。于1987年10月完成百万字初稿。至此,集中人力,对初稿核实资料,调整篇目,修改文字,充实加工,于年末完成90万字总纂稿。

参加总纂的同志有:屈旭初、王清江、贾增彦、李国华、雷震启、王奠北、张俊杰、薛玉潮、雷震等。缮写李贞祥、严维恭。屈旭初、王清江、雷震启编纂的《社会编》、《自然环境编》、《军事编》始得好评。是年,县方志编委会委托主编刘欣尧代县审查。次年3月,《洛川县志》稿送省、地评审。

第三阶段修审完善。1988年9月,陈元方在西安住院期间,带病修审《洛川县志》全稿,详批细改,对提高本志质量甚益。11月26日,《洛川县志》捷足先登,延安地区在洛川首次召开评审会,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主任陈元方、副主任冯百胜、县志处处长解师曾、副处长张志熙、胡良斌等参加会议。延安行署副专员罗士杰讲话,胡丰华主持,县方志编委会主任王德明介绍了《洛川县志》编纂情况,地直部 门的负责同志、兄弟县地方志主编70余人自始至终评审了《洛川县志》稿。中共洛川县委副书记杨向华、常务副县长郝福财参加会议。陈元方就志书编写质量作了六万余字的讲话,对《洛川县志》的编纂质量作出科学估评。会议庄重,规模宏大,对提高《洛川县志》质量,至为重要。会后,整理出修改意见200余条,精选薛东辉、段双印、党育朴、董文明、刘维启、李仁等10余名文字修养高的同志,经培训,再次对《洛川县志》补充修订,经二年多的艰辛耕耘,增管理经济、土地管理、“文化大革命”专章,重撰经济编中的国营商业、工业等章节。于1990年8月,商集段秦鹰、孙民全、常雷鸣、王新平、王科元、杨保植等8名见长书法、抄写规范、精心文字的同志,费时4月,完成手写清稿任务,于年末上报终审。延安地区地方志编委会于1990年12月通过报省。1991年9月26日,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由朱星联主任主持,有冀东山副主任、解师曾处长及专家、学者、省方志办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洛川县志》终审会,由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养元、冀东山、胡良斌主审。《洛川县志》以质量、编纂见长通过终审,批准出版。

县志编纂之始,由于编委会王德明主任的鼎力支持,局面方得打开;中途常务副县长郝福财异常关心,工作条件方备,编修工作得以为继;出版过程中,县委书记张智林、分管县志工作的常务副县长齐海金、人大常委会主任温闻等,先后在落实资金诸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具体帮助。

编纂期间,编委会成员中途曾作调整:主任王德明,副主任:车保成、王天恩、郝福财、杨向华、马怀珍。委员有樊喜印、张俊清、刘欣尧、白建斌、贠进喜、韩世珍、雷焕阳、李振忠。

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件新事,需要一个探索过程。一部县志问世,看似容易,实也艰辛,我们编辑人员共同分享过完成任务的欢乐,但也共同渡过多少星光灿烂的不眠之夜。其艰辛何至于此,为其一;其二,志书虽是众手成书,但毕竟受诸多编写人员素质的制约。县志纵贯古今,横纳百科,是一县最权威的资料书。对编纂者来说,若写出如此一部名符其实的力作,即使对县情了如指掌,知识博而深,笔锋犀利,志坚而富有韧性,恐怕还是不够的。尤其我们编辑人员取舍武断,刀痕斧印难免。尽管领导、群众层层把关,尽管我们如临渊履冰的谨慎从事,但也是难以避免的;其三,一部志书,最严酷、最权威、最终的审核人是历史。当代人写当代志有许多方便之处,但同时也有许多不便之处,所谓身在庐山不识庐山面目是也;二是受社会关系网的影响,不少当事人健在,编撰者的笔锋难以舒展尽致,尽管本志在编修中力避憾迹,但惟恐难以绝痕。如此只好留待读者贤士谅察指正。

洛川县志办公室

1992年10月18日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榆林地区志

下一篇:富县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