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陕西>>文章

安康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0/8/6 9:49:30
县志名称 安康县志
县志作者 安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89年11月
出版社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安康县志》序

《安康县志》修成出版,时值安康解放40周年,可喜可贺。从50年代初开始,我曾在安康工作生活过28个春秋,对安康人民群众和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修志成功,由衷高兴,欣然受约,乐以为序。

安康“南接巴蜀地,东收楚天云”,历为陕南重镇,兼有祖国南方北方的特色。《安康县志》翔实地记述了安康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自然风貌和风土民情;反映了安康经历过的社会变革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概况。1949年11月安康解放,历史揭开新的一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伟大成就。但是,前进的道路不是平坦的。在一个时期,由于错误路线的影响,加上地方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安康人民曾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县志对这些都作了如实的记述,以期变成宝贵财富,鉴古识今,记取教训,避免错误重复。

《安康县志》修成,是修志者辛勤耕耘和社会各界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纵览全志,内容充实,纲目井然,博精结合,是一部较完整的新编地方志书。由于受客观事物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以及主观认识的局限,这部志书,难免有疏漏与失当之处,尚有待于今人的补正和后人的评订。

我在祝贺新县志问世之际,祝愿勤劳勇敢的安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团结奋斗,继往开来,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韦明海

1989年8月9日于西安

《安康县志》前言

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跨过40年历史里程之际,也是安康获得解放40周年之时。《安康县志》于此时出版,是献给祖国的一份礼品,奉于安康人民的一束鲜花,传于后世的一部信史。

修志系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但自晚清至民国,本县修志有一大段空白。建国后的50年代,曾筹备过县志的编纂;后来受“左”的思想禁锢,修志园地荒芜,宝贵史料散失。到80年代,全国出现盛世修志的形势,安康县虽然起步较迟,终以五年时间纂修成书。

《安康县志》记述地方经历天翻地覆的时代,既包括近百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安康人民为争取人民民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史;也包括建国后进行革命和建设所走过的历程,而后者又是记述的重点。修志之难,在于建国后走过的这段路程,极其复杂、曲折和不平凡,往往是正确与错误交织在一起。由于修志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获得市内外、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帮助,在省、地编纂委员会的指导下,经过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辛勤耕耘,始得众手成志。这项文化工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在制止动乱和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之后,《安康县志》的出版,有利于研究安康,建设安康,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认识市情,思考过去,总结经验,开辟未来,将会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安康人民必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创造更加灿烂的业绩。

段吾勇

1989年8月20日

《安康县志》后记

安康地方修志,可追溯到明成化十四年(1478)的《创修金州志》。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139年间,安康四修州志,均毁于水火。现存最早的《兴安州志》,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兴安州升为府以后,陆续纂修《府志》、《续府志》。嘉庆二十年(1815)始有一部《安康县志》。明、清的433年间共修州、府、县志9部,平均48年一次,可见地方重视修志之一斑。中华民国时期,士民鲁长青自费撰修《重续兴安府志》,未能付印;张紫樵、董铭竹等合纂《续安康县志》,经营多年,惜未出版问世,仅留残缺手稿三卷。荆仞千编撰的《安康乡土志》约万余字,以石印简本发行。就纂修较完整的县志讲,只有嘉庆那部官修刻本,安康县地方修志约有170年的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在50年代倡导编修新的地方志。1958年前后,安康县筹备修志,本届编委会顾问葛吟萍,曾参与制定纂修方案。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修志工作未能进行。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盛世修志,势在必行。本县农村改革大潮,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随着改革深化,各级领导遵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研究安康的历史和现状,在查阅史料中,发现旧志保存各种资政信息,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但旧志又受时代局限,存在观点陈旧,资料缺误的一面,尤以经济的记载不足,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1982年在编辑《地名志》的同时,曾酝酿编修《安康县志》,因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缺乏一个适宜的班子,工作没有展开。1983年7月31日特大洪水灾害以后,县委重提修志,决定在机构改革时成立县志办公室,选调干部开展筹备工作。

1984年3月,安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明确本届修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统合古今,又详今略古,制定纂修方案。在五年多的修志过程中,先后召开12次编委会,讨论决定编纂的重大问题。由于解放前安康有一百多年中断修志,建国后的资料基本毁于“文化大革命”动乱与1983年的洪灾,弥补这一大段历史空白,困难很多。中共安康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协的领导,正视这些困难,既为当代的振兴需要,又着眼惠及后世,虽经历三任县书,四任县长,主管副县长六次更迭,县委、县政府自始至终在各方面给修志以支持,三次批转文件推动各职能部门承担修志任务,建立健全编纂实施细则,发挥县志办公室行政与学术的双重职能,与省、地、县67个单位和部门签定承包合同,组织200余人的修志队伍,联系各界知名人士,包括在外省工作、乃至去台的安康籍人徐生杰等,群策群力,广征博采。到1985年,搜集资料2000余万字;1986年夏转入编写和评议,1987年10月初稿形成。

安康行署于1987年11月下旬,主持召开《安康县志》(初稿)审评会,邀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修志同行和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志稿反映安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篇目设置、表述体裁、资料详略等,提出意见1000余条。县志办公室对审评意见进行整理,吸收消化,择善而从。以党的“十三大”文件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认识方志的性质与功能,县情的历史与现状,在总纂中调整完善篇目结构,力求整体优化,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围绕历史发展的主线,记述新旧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建国后,本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团结奋斗,经历曲折坎坷的历程,取得了在过去剥削制度下根本不可能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反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三大”以来,在改革开放中锐意进取获得的成果和进步,第十一次编委会决定,将下限延至县改市的1988年。《安康县志》是建国后第一部完整记述市情的地方文献,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志稿的质量,采取部门会审,专家聘审,常规通审,总纂复审和上级终审的办法,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质量把关。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干部,按工作分管范围,分别担负各分志的主审任务。1988年12月全志脱稿,经行署复审,报省编委会终审。为使志书于安康解放40周年出版,省编委会主任陈元方等领导同志,在1989年上半年亲自审稿,指导总纂合成,6月定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韦明海为《安康县志》作序,7月付印。

本届修志五度寒暑,四修纲目,三次总纂,备尝得失甘苦与耕耘艰辛。清章学诚谓修志五难:“清听天度难,考终古界难,调剂众议难、广征藏书难,预杜是非难”。历代修志之难,在当今科学与民主发展的进程中,有的已经相对地不难了;但按地方历史文献的时代要求,编修成既合格又不拘一格的社会主义新县志,修志艰难又具有新的内涵。特别是建国后的一段历程,事物发展有时是正确与错误交织,成功与挫折相联,过去多年“左”的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僵化思想和习惯势力,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干扰,都给修志工作带来困难。我们体会的五难是:搜齐资料详略难,认识地情求是难,制订篇目得体难,选获志才兼备难,行文数据规范难。在县志诞生的过程中,得到县(市)内外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启蒙引路的,捐献珍藏的,采供资料的,补遗勘误的,大家通力合作,切磋探讨,众手修志。期间,徐山林副省长多次对修志工作给予鼓励和具体指导。正是领导的重视,专家的指点,各界的支持,同行的帮助,全市的配合,始能“集百家之言、立千秋之志”。安康印刷厂积极为出版质量做了很大努力。当《安康县志》奉献于读者面前时,谨向曾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编县志工作的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纂人员思想、知识和业务水平的限制,本志难免存有疏漏错讹之处。我们真诚地期待读者和行家们给予评议和指正。在1989年夏季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之后,人们从新的高度思考过去,开辟未来。这部志书如能在安康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起到鉴古识今的积极作用,则是编纂者最大的欣慰和满足。

张子美

1989年9月10日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汉阴县志

下一篇:安康地区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