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安徽>>文章

太和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19/7/30 14:46:33
县志名称 太和县志
县志作者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5
出版社 黄山书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太和县志》序一

太和县委书记王长运

中国方志,源远流长,卷帙浩繁,纂述丰富,历代不绝。既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遗产,也形成一种优良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太和县建置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修志。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编印出太和第一部县志。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先后编印两部县志。民国13年(1924年),又编印出第四部县志。另外,在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和民国34年(1945年),都有过修志之举,但未能成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已两次倡导修志。1959年,太和曾编印出一部县志稿,因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因,未能付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修志的格局,新编《太和县志》应运而生。

这次修志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创举。它继承前人修志的优良传统,并运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开创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道路。新编太和县志,采取横排纵写,章节结构。以概述,大事记冠首,附录殿后,志为主体,平列30章。基本做到大类不缺,要事不漏。全书共约60余万字。

志书为一方之通览,有存史、资政、教化之功能。新编《太和县志》遵循详今略古的原则,重点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重大成就,反映了太和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失误造成的挫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全县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从这部志书中吸取经验,铭记教训,扬善承优,奋发图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使太和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太和这次修志,起步于1983年,成书于1992年。参加编写县志和部门志的同志达一百余人。他们不畏寒暑,辛勤笔耕,数易其稿,终于在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此项大业。我代表中共太和县委,向他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新时代里首次修志,新的方志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不足,当属自然。这就决定了本志很难尽善尽美。尽管编纂者不乏求好之志,但书中间或尚有疏忽、缺漏之处,在所难免。我以为一部志书,只要观点正确,结构合理,资料翔实,文风端正,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便可称为成功之作。至于缺点,可以在以后的修志实践中不断纠正,求得日臻完善。希望方志工作者再接再励,不断创新,使中华中族的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弘扬光大。

1985年,我在涡阳任职,亲见涡阳县志成书,并为之序。今来太和,又见太和志书告竣,数年之内,得序两志;堪称幸事。故不揣浅陋,聊记数语于卷首。

1992年5月

《太和县志》序二

太和县县长  王心云

欣逢中共十四大胜利召开,改革开放之盛时,得读新编《太和县志》,喜幸心情,难以言表。我来太和不久,急需了解县情。通读新志,太和县的古今状况,天文、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人物、风俗、民情,要有尽有,一揽眼底。掩卷品味,受益良多。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衰。马克思主义者历来注重研究历史。新编县志再现了旧社会太和人民的苦难和反抗,展示了新中国太和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当家做主。这是一个极为鲜明的新旧对比。它揭示出一个历史的结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新县志记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太和县改革开放,在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各方面蓬勃兴盛、迅猛发展的新局面。较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多次的曲折和多年的徘徊,又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它向人们又揭示了一个历史的结论:只有改革开放,才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翻阅新编《太和县志》,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1959年“大跃进”严重受挫折,“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十年浩劫,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防右,又须防“左”,当以防“左”为主。“左”的东西急功近利,往往以教条面目出现,比右的东西更具有欺骗性和危险性,对革命和建设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大。防“左”防右的根本之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这是新县志给予我们的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我看了《太和县志》,以为地方志有别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它是独立的一门科学。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外国都没有,唯在中国有。要说中国特色,地方志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在共产党领导下编纂社会主义的地方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应有之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两手一齐抓;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建设。两手都要硬,偏废一手是不行的。明正德《颍州志·序》云:“凡君子著作纂述,盖必其可以培植人心,维持教化,而关世道之轻重。”古人尚且知道修志“关世道之轻重”,我们共产党人当然就更要搞好修志工作,使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光大,以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编《太和县志》即将付梓问世,我写了以上体会,是以为序。借此机会,谨向为新编县志付出艰辛劳动的修志工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1992年5月

《太和县志》凡例

一、本志为一县之通览。力求门类不缺,要事不漏。由于篇幅限制,亦不能巨细兼收,面面俱到。对少数当收未收之资料,多属屡征不到,只好暂付阙如。

二、采用小编结构,横排竖写。全书分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四部分。志为主体,平列30章,以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教科、社会、人物为序排列,不受现行部门隶属关系所限。

三、本志上限起于民国元年(1911年),下限止于1985年。其中大事记、沿革、人物、灾害等项,适当向上追溯。

四、遵循详今略古的原则,本志主要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发展情况,尤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重点。并注重详异略同,突出地方特色。

五、全书采用记述体。新编材料一律使用语体文。收录前人材料,只加标点,不作翻译。引用前人言论,只加引号,不注出处。

六、图表运用,除卷首设行政图、交通图、县城图及少量照片外,一般分设于有关章节,达到以表补文、文图相济之目的。

七、本志按朝代历史纪年。民国以前加注公元。人物中有一生系两三年朝代者,一律用公历。

八、建国后常用的机构名称,政治术语,如“中共太和县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土地改革”等,首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用简称,如“县委”、“文革”、“土改”等。

九、行文中使用数字,按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规定,几可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况,可以灵活运用。

十、按国家计量法规定,文中计量单位采用公制单位。

十一、坚持生不立传。凡入传人物以本籍为主,兼顾活动地区。人物排列以卒年为序。烈士名录由民政部门提供。

十二、本书记述范围以现行管辖区域为限,凡建国后划归外县市管辖区内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一般不再收入。

十三、本志所用资料,主要来自档案,其次为史籍、口述、回忆录等。为节省篇幅,均不注明出处。

十四、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界,此前简称建国前,此后简称建国后。

十五、本志所用建国后的各种数字,以统计局数字为准。

十六、本志采用第三人称写法。

《太和县志》修志始末

在中共太和县委领导下,由太和县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第一部《太和县志》,历经十载,终于完成。

(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太和县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从本志记述的资料可以看出,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太和县结束了长期徘徊、缓滞的局面,开创了百业兴盛、迅猛前进的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犹 如浩荡春风,给太和县带来了勃勃生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编纂地方志提上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日程。

1983年春,太和县人民政府建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地方志办公室,为其修志机构。

紧接着组织机构的建立,县政府发通知,出布告,召开会议,宣传发动。县直机关几十个单位和各区相继组建了修志工作领导小和修志班子,拨出专项经费,展开了规模颇大的修志活动。全县参加修志人员达一百多人,修志经费达数万元。可以讲,本志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协作的成果。

本志的编纂成功使我们逐渐体会到“盛世修志”的深刻含义。修志作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利辛县志

下一篇:界首县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