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安徽>>文章

六安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19/8/6 11:39:27
县志名称 六安县志
县志作者 六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3年8月
出版社 黄山书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六安县志》序言

盛世修志,自古而然。今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四化宏业,神州大展。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六安县志》完成编纂,付印出版,其影响之巨大,意义之深远,自当不必赘叙。

六安,建制悠久,历史光荣,古往今来,人杰地灵。古代有皋陶、英布,文治义勇,千载传贤。现代是革命老区,英勇悲壮,为全国九大将军县之一。六安,地跨江淮,衔抚群山,幅员广阔,物产丰盈,雄居全国农业百强县行列。县内山水宜人,名胜居多,其中石笋奇峰、嵩嶚泻乳,钟灵毓秀,堪称一绝。六安,建国后四十余年发展较快,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总干渠枕卧境内;工业从无到有,现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呈现了勃勃生机,展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部志书,上续晚清同治年间所修《六安州志》,下至公元1986年,其间100余年的历史沿革、社会沧桑、政治风云、经济运行、文苑兴衰、民情演化,尽有所记;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据史详实、秉笔直书、分门别类,繁简得当、语言通俗、朴实无华,是一面价值较高的历史明镜。让史实昭示今人去沉思、探索和总结,以激励我们继往开来,努力奋斗,创造出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

《六安县志》的修成,凝聚了编纂人员的心血。他们足踏千里,书翻万卷,含辛茹苦,伏案耕耘,这种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当与史同存。县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极大关怀和支持,得到了许多老同志,特别是史学界老一辈的热心指导和教正,更使我们非常感激。值此书成事就之际,我谨代表中共六安县委、六安县人民政府、六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向所有对《六安县志》编纂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致以真挚而崇高的谢意。

汪国俭

1992年8月于六安

注:本文作者中共六安县委副书心、六安县人民政府县长、六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

《六安县志》凡例

一、《六安县志》是在中共六安县委领导下,县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志书。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准则,实事求是地记述本县的历史和现状。

二、根据“详今略古”和“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的原则,本志内容力求承前启后、古今联贯、横排门类、纵写事实,各专业因事而异,上限无统一规定,下限断至1986年底。

三、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体。全书为平行章节体结构,专志分项记述各项事业,计30章135节382目。

四、对于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本志采取“宜粗不宜细、宜略不宜详、宜分不宜集”的办法,分散记入《大事记》和各有关专志之中。

五、本志入传人物遵循“生不立传”的修志通例,以本籍现代已故人物为主,分组按卒年顺序排列。为了充分反映本县是全国九大将军县之一的特点,本籍健在将军也列入简表;建国后的先进模范人物名录,以安徽省总工会编印的资料为准。

六、本志记事除引文外,采用现代汉语书面语,并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简化字和标点符号。数字用法执行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部门《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计量单位采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个别地方仍用旧制的,一律以括号注明;其中统计面积,凡以亩为单位的,均为习惯亩,工程规划或设计面积为标准亩(666.66平方米),习惯亩一般大于标准亩,由于本县各地习惯亩数值不等,故无法精确换算;重量单位“石”,也因同样原因,无法换算。

七、本志纪年,封建王朝以朝代和帝王年号纪年,用汉字书写;辛亥革命后至公元1949年前的时期,以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公元1949年始,即以公历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纪月纪日,凡公历皆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农历用汉字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纪年需用公历对照者,只在每章第一次出现时以括号加注,其余一律不注。

八、本志行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用简称“建国前、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余类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化大革命”或“文革”;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余须用简称的,在每章第一次出现时,以括号注明,后文不再加注。

九、六安城区为地、县、市三家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集中驻地,尤其是县以环状布局在市境周围,许多具体事项与数据无法机械分离。如县直机关、单位的人口全部划入市内计算,全县总人口数中不包含此项数据;县、市交界处一般均无车站,公路里长皆以六安城为中心,包含市内里长;此外工、商、城建、供电、邮电、金融等部门在城区的某些事项与数据,皆为三家所共有,无法分拆。余事类推,本志正文中不再一一加注。

十、本志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县直各部门、各单位编写的专业志稿、提供的史料及旧志和省、县档案资料,也有部分口碑资料,为了节省篇幅,不予一一注明出处。各种统计数字均以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为准。

十一、志成付印之时,适逢六安县、市行将合并,六安县人民政府责成县志办增写“1987年~1992年县情综述”一文,列于全书附录之中。

《六安县志》编修始末

1982年9月1日,中共六安县委常委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80]16号文件、中共安徽省委[1981]116号文件和[1982]41号文件精神,决定成立六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隶属六安县人民政府。1983年元月,县地方志办公室正式开展工作,整个修志工作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983年至1984年为宣传发动、组织落实阶段。

良好的开端即成功的一半。县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伊始,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首先狠抓了县志办自身和县直各部、委、办、局专业志机构的建设,全力以赴地做好组织、人员、经费的落实工作。至1984年底,县志办定编人员已调配5人,并聘用了两名离、退休干部,落实了办公场所,购置了办公桌、椅、文件柜及打字机、录音机、照像机等设备;全县共建立专业志机构64个,落实编写人员156人。由于编纂地方志是一项新的工作,社会各界对此缺乏深入地了解,工作人员缺乏此项工作的系统知识和业务经验。为了推动修志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共六安县委发出了(1982)101号、(1984)50号文件,落实了各级修志机构;县人民政府发出(1983)27号“关于征集《六安县志》资料的通告”,在全县范围内张贴到行政村,还先后召开了县直各单位和区、镇负责人及修志人员会议7次;县广播电台播放了修志工作的稿件11篇;县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二次会议和第九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修志工作写了进去,县九届人大第四次常委会议还专门作出了“关于编纂《六安县志》的决议”。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宣传了修志工作的重大意义,大造了修志舆论,在全县范围内造成深刻影响。同时,县志办因势利导加强对修志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指派专人参加了由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主持、在合肥、舒城举办的县志总编培训班,在县内先后4次召开了专业志编纂人员培训会议,参加学习的有200多人次。至此,《六安县志》编纂工作在领导重视、群众支持下,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起来。

1985年至1986年为搜集资料、辅导编写专业志、完成《六安县志》草稿编纂任务阶段。

在此期间,县志办在人员少、经费紧、困难多的情况下,先后派人去合肥、安庆等地,搜集整理史料200多万字,复制了清代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六十卷28册,复制了民国23年《六安县志》(手写本)一部7册,刻印1959年《六安县志》稿一部,共油印200册,发到县直各单位。还派人赴省档案馆整理旧政权档案117卷,抄录和复制了历史资料100多万字。1986年5月,又组织文化、民政、军事、教育、金融、公安等部门专业志工作人员20多人,历时20天,在省档案馆调阅历史档案近1000卷,摘抄、复制了大量珍贵资料。在此基础上,县志办编印了“六安县志资料专辑”16辑,为编纂《六安县志》奠定了资料基础。

各部门的专业志是县志资料的重要来源。县志办以文化志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专业志的编修工作。至1986年,在县直有编写专业志任务的64个单位中,已有46个单位完成了专业志编修任务,共约400多万字,其中有25部专业志打印成册,县文化志、教育志、民政志、水利志和苏埠镇志经安徽人民出版社批准作内部出版;其余一部分专业志和为县志提供的资料虽未打印,但基础都较好,有待进一步整理和利用。

在广征资料的基础上,县志办曾先后3次认真讨论、研究了“六安县志篇目”,进行反复修改、调整后,将县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霍山县志

下一篇:六安市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xianzhi.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