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安徽>>文章

霍山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19/8/6 11:50:06
县志名称 霍山县志
县志作者 霍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3年9月
出版社 黄山书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霍山县志》序

中共霍山县委书记 汲帮应

盛世修志,自古皆然。

霍山,建县在2100年前,可谓历史悠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资治、存史,古人十分重视修志,南宋时就编修过本县最早的志书《霍山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800年间,有据可查的就有8部县志问世,现保存完好的尚有清代5部,明代两部(仅存序言);民国县志因未付印,20卷仅存1——5卷的抄稿。为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1960年曾着手编纂社会主义新县志,由于种种原因,也未正式付印。从清代最后一部县志付印成书的1905年,到新县志的下限1985年的80年中,本县没有志书出版,而这正是建县两千余年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80年。历史的线断了,我们这一代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断了的线接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经济建设速度加快,国民经济总产值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两千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呈现勃勃生机,这是建县以来出现的难逢的盛世,给编纂新县志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盛世修志,顺理成章。

新《霍山县志》的编纂,在几任领导的关注下,得到近百个单位的鼎力协助和数百个同志的参与,以及专业工作者的辛勤笔耕,历经10个寒暑,成果得来不易。

新《霍山县志》的指导思想明确,观点正确,突出了地方特色,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本县80年的兴衰起伏、变化、曲折。霍山的山脉河流、物产宝藏、风光胜迹、方言民俗、各界名人及政治、经济的历史和现状融于一书,对解放后经济建设的成绩和失误的记述,基本上做到恰如其分。不失为一部用新观点、新体例、新资料、新方法编纂的霍山“百科全书”。志书文字流畅,详略得体,可读性强。一书在手,霍山全貌在握。对霍山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霍山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起到她应有的作用。并向仍在霍山和远离故土的霍山籍人士,向正在成长的下一代,提供了解和认识故乡、熟悉和热爱故乡、关心和建设故乡的较完整的资料,将会激发他们为故乡而奉献才智的无尽的情感。

霍山,地灵人杰,有着光荣的过去,也必然会有辉煌的未来。我有幸在这块宝地上工作,既感到骄傲,也感到责任重大。编纂县志,鉴古知今,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启迪下,我有信心和全县人民一起,为建设一个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来者的新霍山而尽绵薄之力。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志书,缺点错误是客观存在。由于偏爱,同时出于对编纂者付出的辛劳的肯定,对志书有所溢美。当然,能给予最公允的评价还是专家和广大读者。

1992年5月

《霍山县志》凡例

一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记述本县的历史和现状。

二 采取平行章节体结构,志为主,辅以记、传、图、表、录。全志按卷首、专志、卷未的次序排列。

三 记事立足当代,详今略古。上限一般为本世纪初年,下限断到1985年底。断限后的大事、要事,以“大事记要”形式记其略。

四 文体为语体文,用规范化简体字。数字用法执行1986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计量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五 纪年,分别用帝王年号(纪月依农历)、中华民国年号(纪月依公历)和公元(纪月依公历)。本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被人民军队解放,故以“解放前后”区别旧新两个社会。

六 限于篇幅,对各行各业的事物,采取以类系事,横排竖写的方法,摘其要者记述。

七 本县是革命老区,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苏区的各项事业,分类在有关章节中记述。

八 对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不独立成章。重大事件分别在大事记或有关章节中记述。

九 根据不为生人立传的修志通例,立传人物多是本县籍(少数外县籍)贡献、影响大的革命烈士和已故各界知名人士。对本县历史进程起过阻碍作用的反面人物,选其主要者立传。对在历次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牺牲、殉难的烈士英名,载入简表或英名录。对生人的突出贡献,采取以事系人的办法表述。

十 解放后各种统计数字,主要根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统计部门资料阙如的,采用各有关部门的有关数字。采用的资料来源有四:县直各科局部门志和各区简志,历史档案、旧《霍山县志》和调查访问。

《霍山县志》编修始末

1982年9月1日,中共六安县委常委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80]16号文件、中共安徽省委[1981]116号文件和[1982]41号文件精神,决定成立六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隶属六安县人民政府。1983年元月,县地方志办公室正式开展工作,整个修志工作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983年至1984年为宣传发动、组织落实阶段。

良好的开端即成功的一半。县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伊始,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首先狠抓了县志办自身和县直各部、委、办、局专业志机构的建设,全力以赴地做好组织、人员、经费的落实工作。至1984年底,县志办定编人员已调配5人,并聘用了两名离、退休干部,落实了办公场所,购置了办公桌、椅、文件柜及打字机、录音机、照像机等设备;全县共建立专业志机构64个,落实编写人员156人。由于编纂地方志是一项新的工作,社会各界对此缺乏深入地了解,工作人员缺乏此项工作的系统知识和业务经验。为了推动修志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共六安县委发出了(1982)101号、(1984)50号文件,落实了各级修志机构;县人民政府发出(1983)27号“关于征集《六安县志》资料的通告”,在全县范围内张贴到行政村,还先后召开了县直各单位和区、镇负责人及修志人员会议7次;县广播电台播放了修志工作的稿件11篇;县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二次会议和第九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修志工作写了进去,县九届人大第四次常委会议还专门作出了“关于编纂《六安县志》的决议”。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宣传了修志工作的重大意义,大造了修志舆论,在全县范围内造成深刻影响。同时,县志办因势利导加强对修志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指派专人参加了由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主持、在合肥、舒城举办的县志总编培训班,在县内先后4次召开了专业志编纂人员培训会议,参加学习的有200多人次。至此,《六安县志》编纂工作在领导重视、群众支持下,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起来。

1985年至1986年为搜集资料、辅导编写专业志、完成《六安县志》草稿编纂任务阶段。

在此期间,县志办在人员少、经费紧、困难多的情况下,先后派人去合肥、安庆等地,搜集整理史料200多万字,复制了清代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六十卷28册,复制了民国23年《六安县志》(手写本)一部7册,刻印1959年《六安县志》稿一部,共油印200册,发到县直各单位。还派人赴省档案馆整理旧政权档案117卷,抄录和复制了历史资料100多万字。1986年5月,又组织文化、民政、军事、教育、金融、公安等部门专业志工作人员20多人,历时20天,在省档案馆调阅历史档案近1000卷,摘抄、复制了大量珍贵资料。在此基础上,县志办编印了“六安县志资料专辑”16辑,为编纂《六安县志》奠定了资料基础。

各部门的专业志是县志资料的重要来源。县志办以文化志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专业志的编修工作。至1986年,在县直有编写专业志任务的64个单位中,已有46个单位完成了专业志编修任务,共约400多万字,其中有25部专业志打印成册,县文化志、教育志、民政志、水利志和苏埠镇志经安徽人民出版社批准作内部出版;其余一部分专业志和为县志提供的资料虽未打印,但基础都较好,有待进一步整理和利用。

在广征资料的基础上,县志办曾先后3次认真讨论、研究了“六安县志篇目”,进行反复修改、调整后,将县志编写任务分章落实到人,按照县志篇目的框架,开始了“六安县志草稿”的编写工作。1986年底,县志草稿编纂完成,全书近100万字,逐章装订为36个分册,并约请著名书法家司徒越题写了“六安县志”书名、著名史志专家董一博题词“备观省以垂鉴戒”。

1987年至1989年为编纂县志评议稿、召开县志评议会阶段。

1987年7月,省志办业务指导处编辑梅森同志冒着酷暑来到本县指导工作,在一个星期内,日夜加班审阅了县志草稿,提出许多宝贵的具体修改意见。县志办非常重视这些意见,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逐条讨论、分析,从而再次修改了“六安县志篇目”,相应调整了县志总体结构的设计,并决定把县志下限由1985年延伸到1986年底。在对县志草稿进行修改、加工的基础上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金寨县志

下一篇:六安县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