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志

当前位置:县志网>>安徽>>文章

和县志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19/8/20 9:26:21
县志名称 和县志
县志作者 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 1995年12月
出版社 黄山书社
装帧 精装
主要内容简介↡↡↡

《和县志》序

和县古称历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早在三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龙潭洞“和县猿人”,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春秋以前犹为荒服”,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吴伐楚战于长岸(今西梁山),为古邑历阳兵事之始。自秦设置历阳县后,两千年来,和县人文荟萃,贤哲辈出,许多古今人物,在诗词、书画、史志、水利、科学技术等方面,曾作出卓越贡献。

在现代革命史上,和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和含抗日根据地,为政权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斗中,各路大军约35000人,分驻在北起乌江,南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全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大力投入解放军渡江战役,光荣地完成了支前、军粮供应和后勤保障任务。

星转斗移,岁序更新。1949年春,古老的和县回到人民怀抱,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从此,全县人民经受了艰难曲折的考验,战胜了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运行,促进了生产、流通、交通邮电、科学技术、文教卫生、城乡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县人民正在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值此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这四十年伟大变革,载入志书,长存于世,不但“鉴古知今,信今传古”,而且能使我们“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居今而思古,继往而开来。”这既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也反映全县人民的愿望。

编纂地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县曾经15次纂修地方志,最早的是唐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撰写的《和州志》,最晚的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高照编纂的《直隶和州志》。至此以后,修志中断80余年,方今“振兴中华,建设和县”之际,我们有幸先后主持和县党政,躬逢盛世修志,深感职责重大。自1982年起,着手征集资料编纂《和县志》。十三年来,在省、地志办业务指导下,经过几届县委、县政府的擘划,依靠群众,与各部门通力合作和全体修志人员的共同努力,方成志稿。

根据“千秋存史,质量第一”的要求,终于1990年11月,邀请省、地、县(市)志办同志及历届在和县担任县委书记、县长等老前辈,参加《和县志》稿评议会,群贤毕至,济济一堂,献计献策,为修改志稿知情出力。会后,县志办本着“择善而从”的标准,组织修志人员,认真反复修改定稿、送审、出版。

《和县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比较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发展面貌,是一部为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百科全书。它将为我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系统可靠的县情;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它可帮助青少年了解乡土历史的进程,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还将为“皖江开发”,振兴和县经济,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共和县县委书记 孙茂川

和县人民政府县长 钟鸣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和县志》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记叙和反映本县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上限因事而异,详今略古,下限到1988年。在大事记后附1989年1月—1993年3月大事记略。

三、全志共分二十八章,下设节目,志首置“概述”,志尾设附录,收录古今诗文资料,编纂始末是记述《和县志》成书经过。

四、本志以图(包括照片)、述、志、表、传、录、记为主要记叙形式,照片集中于目录前。

五、本志《人物》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入志人物为有一定贡献或一定社会影响的本县籍人。

六、本志历史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用旧纪年,夹注公元纪年,以后用公元纪年。

七、本志对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记录,遵照“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分散于大事记和有关专业志之中。

八、本志统计数据,均用县统计局的数字。文中统计数字,除习惯用语外,均用阿拉伯数字。

九、本志材料来自省、县档案资料、正史、旧志、有关报刊、专著,以及有关人士的回忆材料,经考证鉴别后载入。还有部门编写的专业志资料,为节省篇幅,一般不注明出处。

《和县志》编纂始末

新编《和县志》于今问世。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1981)116号文件及县委(1981)68号文件精神,于1981年11月成立和县党史资料征集和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由原副书记孙贤树兼任组长,下设史志办,主任王锡明(兼)、副主任范益汉(兼),一块牌子设编史修志两套人马。1982年2月着手开展《和县志》编纂工作。1983年,单独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专管修志业务。1984年3月,根据县委(1984)11号文件规定,又将党史办及地志办合署办公。1985年5月,根据县委(1985)34号文件通知,两室划开,仍单独设置县志办公室至今。担任办公室主任的先后有范健雄、张家斌。担任副主任的有王贵华、呼安秦、张悠源、严游舟。

十三年来,由于机构改革和人事变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也作了几次调整:原副县长刘年青、刘德贵、张业山先后担任主任;李齐贤、高德金、秦圣非、陈其才、范健雄、张家斌担任副主任。

1982年至1983年,为宣传发动阶段,一面落实编制、经费和人员;一面派人到合肥、滁州、舒城、如东、安庆、当涂等地参观学习,吸取经验。同时,根据巢湖地区地志办印发的《征集地方志资料启事》而拟定篇目,广泛征集资料,并写信给在外地的家乡同志征集资料。两年来,共采摘口碑资料和文字资料近四十万字,试写了《和县大事记述》。

1984年至1985年,为采集和整理资料阶段:县志办多次组织编写人员,分别到省档案馆、省图书馆、安庆图书馆、安师大图书馆、江苏图书馆、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处查阅、抄写、复印大量资料一千多万字。又征集购得宋代徐兢所著《高丽图经》和清代鲍东里所著《史鉴节要便读》旧版书。还复印了明正统、万历年间出版的《和州志》及清代章学诚所撰《和州志》三卷一本。此间,召开了多次修志报告会和座谈会,培训了专业志编写人员。三年间,将各类资料按专业志汇编成册,并编印了《历阳风采》两期。1986年至1988年,为完成全部志稿阶段:由室内编辑人员范健雄、王贵华、吴承木、洪波和聘请人员陈建平、王耀恕、李文、夏明典、邵胜英、赵成友、汪子琏等分篇编纂,边写边定稿,陆续打印成册,分送请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审查核实,并经县委指示,将志书下限由1985年延伸至1988年。

1988年至1990年9月为评议稿总纂阶段:由室内编辑人员范健雄、吴承木、季江宏、王恩彩和聘请人员王耀恕,赵成友、洪朝鼎等分别增补资料编写打印成为上、中、下三册。

1990年8月,将评议稿分别寄给省、地、市、县应邀参加评稿会的有关人员。1990年11月6至8日,召开《和县志》稿评议会,省方志办主任徐则浩、处长曹贵森、编辑梅森、巢湖地委副书记沈基政、巢湖行署专员汪恒富、副专员王精华、行署志办主任孙文和、副编审戴家彬均参加了评稿会。还邀请了兄弟市县志办的同行孙业余、吴少勋、赵寒松、束学盈、孙廷、魏取逵、高令家、赵双华、李昌志、葛向勇、吴增祥、马今莽等参加了评稿会。同时,曾任县委书记、县长及有关负责人贾世珍、王训友、王恒、李志、彭醒梦、何林、张仁、司贯吾、李如杰、吴云、马健、晏道玉、陈志鹏、俞由友、李书厚、孙贤树、马建东、童修义等也参加了评稿会。

1990年12月至1993年8月,为修改阶段:评议会后,将省志办业务指导处意见233条,各县、市志办意见295条,和县历届县委书记、县长意见41条,合计569条梳成辫子,分类整理,制订修改方案,上报请省志办业务指导处。室内编辑人员范健雄、吴承木、季江宏、王恩彩,及聘请人员王耀恕、赵成友、洪朝鼎、林明等,根据评稿会一致认定的“总体结构基本合理,但仍需进行局部调整”这一主导意见,将原结构篇、章、节、目,改为章、节、目三个层次,并对纵述史实不足之处和断线部分予以补充;对文字表述,数字运用等力求统一;彼此重复的内容加以删节。各有关部门对各专业章节也认真充实了资料,并协助修改。

1992年11月,因范健雄退休,而由张家斌接任,故修改工作也作了重新安排,首先由王耀恕负责通览全部志稿,逐章核实史料,交由县志办正、副主任及秘书分章审定。同年7月中旬,充实插页照片。8月,由张家斌总纂送审稿。

1993年12月16日,召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讨论、审查了《和县志》送审稿。同年12月3

服务时间 上午8:00至下午23:00
在线客服 QQ 2311844863
在线浏览 在线浏览

上一篇:滁州市志

下一篇:含山县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