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县志

当前位置:首页>>编修县志>>文章

历代修纂常熟县志记略,明清以来常熟乡里志编撰述略

发布人:县志网 发布时间:2021/4/12 10:57:58

一、历代修纂常熟县志记略

常熟始修县志,历来有宋代以前之说,因宋南渡,版籍不存,无史料佐证。

目前有史可稽的县志为南宋“庆元志”。庆元丙辰年(1196年),余姚人孙应时,以通直郎知常熟县事,上任即行修志,志成,后人称为“庆元志”。后至开禧间,霅川人叶凯,以宣教郎知常熟县事,于嘉定庚午年(1210年),曾作增修,并一度流传,庆元志及增修本今已无传本。淳祐中,龙泉鲍廉,亦以宣教郎知常熟县事,聘邑士钟秀实、胡淳等,再作增益,至宝祐二年(1254年),撰成《琴川志》(常熟别称“琴川”),朐山邱岳为序,共分10门,分叙县、官、山、水、田,兵、人、物、祠、文,为现存常熟最早的县志。

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后,常熟县升为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淮南卢镇任常熟知州,集诸邑士,总宋以前事,成书15卷,重新付印,志名《重修琴川志》;并另行记述元代史事若干卷,称“续志”。卢镇自作序文,后“续志”湮佚不传,而《重修琴川志》幸存,明末“汲古阁”据元刻孤本的刊印本,计15卷加图1卷,后人称该志为“条理秩如,笔亦不俗”。

明洪武年间常熟复为县。至宣德年间,上虞郭南由主簿晋升知县。时有邑人、翰林院修撰张洪致仕归里,郭遂将所访得旧志请其删正,宣德九年(1434年)成《琴川新志》8卷,由洪自序,但此书竟亦不传。继张之后,邑人季篪曾事纂述,终未成书。弘治戊午秋,慈溪杨子器知常熟县事,延邑人桑瑜为总裁,聘林傅、林儒、蒋绮、张尧民等分编地理、宫室、官治、人物四类。至弘治十二年(1499年),成《常熟县志》4卷(今存)。

嘉靖间,平湖冯汝弼任常熟县事,延请邑人邓韨修志,阅2年,嘉靖十八年(1539年)成书,计13卷。亦称《常熟县志》(今存)。冯令、邓韨均为之序。时人评论此志创立体例、网罗放失,叙致简、严,颇具陈寿《三国志》之风,足称善本。

嗣后万历乙巳(1605年),邑人管一德为补旧志不足,乃独撰《文献志》18卷,详记明科第人物,凡旧志已载之山川、田赋、学校、官署等,皆从略不述,知县、兰阳耿橘为之作序,管氏亦自序,现有刊本流传。

继“管志”后,明代独家编志具县志规模的尚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姚宗仪撰《常熟县私志》20卷;崇祯年间陈三恪撰《海虞别乘》24卷,未付梓,留有抄本;崇祯十二年(1639年)龚立本纂成《常熟县志》15卷,人称为“渊孟之书,取材甚富,其叙事核而持论见,粲然成一家言”(陶贞一《先民传》)。可惜此志未刊行,今存有抄本。

清代,修志日盛,常熟官私修志,蔚然成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滦州高士鸃。聘邑人钱陆灿领修县志,参与编辑的邑人有王家震、严熊、冯行贤、王孙兰、王孙芸等。至二十五年未及完稿,高令去任,永平杨振藻知县事,仍延聘钱氏毕其功。康熙二十六春,乃成书26卷刊行,仍名《常熟县志》,世称“钱志”有钱、杨及邑人归允肃作序。

迨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春,会稽章曾印署常熟县令,聘邑人曾倬及周震生等为总纂与分修,至康熙五十一年冬,成《常熟县志》8卷付梓,章为之序,曾为之跋,世称“曾志”。

雍正四年(1726年),常熟分设为常熟、昭文两县,县治同城。次年,两县共同设局修志。常熟知县钜野李惟一,聘邑人陶正靖曾纂成《常熟县志》,李为之序,陶为之跋。同时,昭文知县汉阳劳必达,聘邑人陈祖范任总纂,并延邑人汪应铨、陶贞一、言德坚为协修,于雍正九年春成《昭文县志》10卷,粮道冯景夏、县令劳必达为序。然常熟志未刊印,稿本不存;昭文志即时付印,得以流传至今。

在这一时期,私家撰述而有刊本的尚有陶贞一的《虞邑先民传》16卷、范楫《常熟志略》等。

乾隆十四年(1749年),两江总督黄廷桂曾饬属修辑“志乘”。次年邑人蒋涟等具呈捐修获准,但因总纂人选及经费等困难,其事未果。

乾隆四十四年,清政府下令“将省志及府志、县志书,悉心查核,其中如有应禁诗文……概予芟节”由是常熟、昭文两县即将旧志中凡涉及钱谦益之诗文及事实、书目等,一概铲削,致使旧志多处断续不接,重修志事,愈显迫切。时值邑人言如泗自襄阳府解组归里,悉心编辑县志,历十数寒暑,至乾隆六十年,撰成《常昭合志》12卷,分40门类刊印传世。此实出一人之手,而志中所列同纂,皆名不副实之挂名。

此后60余年间,县志未有较大规模的修纂,唯有道光年间陈揆所著,为卢镇《琴川志》注12卷(稿本题《琴川志注草》)并别撰《琴川续志草》10卷、《琴川续志草补》2卷,黄廷鉴撰《琴川三志补记》10卷、续8卷,但俱不及近事;此外尚有邓琳删录“言志”并补缺略的《虞乡志略》12卷,均有抄本传世。

咸丰庚申,太平天国军占领常昭。战火中公私版籍毁去大半,仅存旧志,被视为秘籍。同治初年,邑人太常少卿杨泗孙归里,议修县志,常昭两县令允以月捐公使钱款为经费,不足部分向社会募集。同治十年(1871年),乃设局于游文书院修志,但其时因杨氏身体不支,未能驻局领纂,分司其事者,对体裁的意见不一,因此经历数年,终未成书,仅传存《常昭合志采访录》稿本。不久,两县撤局,修志中止。

光绪年间,礼部郎李士瓒携稿本进京,就总纂事商于邑人翰林院编修庞鸿文。庞氏因见稿中之“人物志”,除由蒋士骥、钱禄泰、曾吉章、潘欲仁等据名家墓铭、行述、家传有所增辑,其余皆录“言志”原文,或间之黄廷鉴、邓琳之说,且缺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事实,其他田赋各门,亦未编辑,故婉言谢绝。己亥,庞氏由太常少卿迁通政使司副使后,假归里门,两县令会同邑人陆懋宗、俞钟颖、邵松年等再次商请出任总纂,庞氏始接受领衔。于次年三月,设馆海虞试院内,正式编修,由邵氏任编辑,俞氏任检校,陆氏任提调,并聘曹鉴清等为采访。光绪三十年(1904年)志成,名《常昭合志》,共48卷(另以目录、凡例、图绘、职名为卷首,以庞氏跋文为卷末),世称“庞志”。此志以旧志前本,补其不足,接以后事,较为完整,文字亦通俗易晓,可读性较强。

辛亥革命结束帝制,中华历史掀开崭新一页。民国6年(1917年),邑中有识之士,以清运告终,一切制度、举措暨人物,亟需修志,以补断代记载,获当局允准,即于石梅图书馆内设“常熟县修志征访处”,先行收集资料。发起和参与者有邵松年、徐兆玮、俞钟颖、李士玙、瞿启甲、丁国钧等,众推民国初年曾任地方民政长之丁祖荫为总纂。丁氏“长于才而勇于任事,富藏书而丰于赀财”,秉笔采编,刻意求精求备,并定志名为《重修常昭合志》,凡22卷。但至民国19年丁氏病殁,原定志稿篇目,虽大部完稿,但尚余杂记及叙录等犹未属稿,且有大量校核事宜,经推徐兆玮继任总纂,加紧整理。不久,有《艺文志》、《金石志》2卷单行本刊行问世。至抗战前夕,纂成付印的共有16卷及全志附图31幅,其中印出发行的13卷,仅有印刷清样的5卷。后因日军侵华,县境沦陷,民国29年,徐市亦病殁,修志及刊印事均中辍。经八年离乱,幸稿本均有徐氏家属保全而未失散。民国35年,当局在里人倡议下成立修志委员会,以完成丁、徐未竟之业。修志委员会推庞树森为总纂,主持“扫尾工程”,并聘王兆麟、金鹤冲、庞士龙、瞿凤起、曹弘等分别为协纂、纂修,当年,即陆续编补《人物志》、《总目》及正文135~138页,续印181~574页;卷五《水利志》、卷六《赋税志》,原印者已毁,亦予重印。其余卷十六《职官志》、卷十七《选举志》、卷二十一《列女志》、卷二十二《杂识》、卷附叙录及《人物志》总目皆先后整理完毕,至此志稿虽全部杀青,但其时纸价飞涨,经费不敷,付印又告中止,直至常熟解放,历时30余年,尚未全部付印。然未印部分之清样稿及原稿均为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妥善保存。1981年,人民政府编修新的《常熟市志》(时称县志),后又对《重修常昭合志》的未刊部分948页,均一式复印4份,分别由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图书馆古籍部、市档案管、市文管会保存。

附录:常熟历代编修县志一览

琴川志  孙应时原修,宋庆元二年(1196年)(刊本已佚)鲍  廉重修,宋宝祐二年(1254年)(刊本)

重修琴川志  卢  镇纂修,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文15卷,图1卷(刊本)

琴川新志  郭南、张洪纂修,明宣德九年(1434年)8卷(已佚)

常熟县志  桑瑜纂修,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4卷(刊本)

常熟县志  邓韨纂修,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13卷(刊本)

常熟文献志  管一德纂修,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18卷(刊本)

常熟县私志  姚宗仪纂修,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28卷(抄本)

常熟县志  龚立本纂修,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15卷(抄本)

海虞别乘  陈三恪纂修,明崇祯年间24卷(抄本)

常熟县志  钱陆灿纂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25卷末1卷(刊本)

常熟县志  章曾印、曾倬纂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刊本)8卷

常熟县志  李惟一、陶正靖纂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已佚)

昭文县志  劳必达、陈祖范纂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10卷(刊本)

常昭合志  言如泗纂修,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12卷首1卷(刊本)

琴川志注草  陈揆纂修,清道光年间12卷首1卷(抄本)

琴川续志草  陈揆纂修清道光年间10卷(抄本)

琴川续志草补  陈揆纂修  清道光年间,2卷(抄本)

琴川三志补记  黄廷鉴纂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10卷(抄本)

琴川三志补记续  黄廷鉴纂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8卷(抄本)

虞乡志略  邓琳纂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12卷(抄本)

常昭合志采访录  杨泗孙、曾士常纂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不分卷(抄本)

常昭合志  庞鸿文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48卷,首末各1卷(刊本)

重修常昭合志  丁祖荫、徐兆玮、庞树森纂修,民国35年(1946年)22卷,首末各1卷(刊本13卷,稿本复印件9卷)

二、县志序、跋选载

宋宝祐琴川志序一

姑苏为吴王之故都,今为畿辅之大郡。若常熟则为郡之大县,自春秋距今千六百余年。其壤地之间,建置之沿革,风物之变迁,与夫事迹之涉于理乱,善恶之系于劝惩,可书者宜若不可胜纪。余家世东海,南渡初,曾叔大父光禄公仕于吴,因寓于此。余端平乙未方自淮来依宗党。始至,尝间客日:县名常熟,其义安在?其始何时?客应之日:绍兴县宰题名云,梁改南沙为常熟。命名之义,则不知也。又问:有图经可以参考否?日:所志亦同。有故老可以质问否?日:无可与语者。及观陆澄《吴地志》,有吴郡常熟县之文。则齐代已有常熟之名,非改于梁也。吁!宰是邑,生长是邑,虽更易之岁月,名称之意义且不及知,他复何望焉。此前人失于纪述,故后人无所稽据,遂使名都大邑,传信失实,良可叹已!龙泉鲍君廉,来绾县章,每以图志未详为阙典。于是与邑之秀民锺君秀实、胡君淳,旁搜博采,考古访旧,裒辑会萃,讨论是正,以增益其所未至,迨再考后,始能成编。列为十门,条分类析,固不敢谓尽无遗阙,然视旧开志则粗备也。昔周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与其财用谷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萧何收秦图籍,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自非郡国有志,风土有记,何因而然。兹事于县政,若缓而实切。盖传今贻后,所关者大,鲍君可谓知所先务矣。宝祐甲寅,朐山邱岳序。

元至正重修琴川志序

知常熟州事淮南卢君,尝以古者郡国有图,风土有记,所以备一方之纪载。今之志书,即古之图记也,其可废乎哉!然常熟旧志,自宋兵南渡,版籍不存。至庆元丙辰,县令孙应时始编次为书。其后,县升为州,历年浸远,而是书之存焉者寡。且丙辰以后,续其所未备者,后未有其人,非缺典欤!乃亟访孙令所编而重正之,合十有五卷,仍其旧名而题之,曰《重修琴川志》。余得而读之,然后知君之善为政也。夫士之善为政者,必先其所急,以及其所缓。为之衣食,以厚民之生;为之教化,以淑民之德;讼狱以戒其不率,赋敛以正其不均,此最其所急而不可缓者也。至于考其人物之愚智,风俗之盛衰,以及生产之同异,山川之险夷,凡此之类盖差可缓,而不可废者也。故用事于一州者,得通敏有为之士,则将裁正乎缓急之间,而不谬其序,区别乎后先之际,而不失其宜矣。呜呼!若君之在常熟,其殆庶几于此者乎。常熟为吴之支郡。以言其人物,则姬泰伯之所逃,夫差、项籍之所霸也;以言其风俗,则有言游、公子札之文雅、朱买臣、陆机、云兄弟之驰骤、范蠡、希文、张季鹰之慷慨高举也;以言其生产,则陆海盐稀锻冶之饶,闻于东南也;以言其山川,则有海隅乌目之形胜,大江东海之要害也。若此数事,盖皆为政者之不可以不考焉者也于是,君之下车,盖逾年矣。凡州政之所宜急者,亦既悉举而先之,而又不废其所缓,历考前数事以成乎是书,真所谓通敏有为之士哉。昔周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与其财用谷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则志书者盖三代为政之法,而后世尤谨著之以为政实。今君之为,乃能先民之所急而后及乎是,故日善为政也。书将锓梓以行,君命士友陆景元来谓余日:子执笔史馆,其言足征,幸为我叙之。余虽不识君,然闻君之为政是州者颇悉,故直书所闻以授之。使后之人观之亦足以感发而兴起矣。君名镇,字子安。以领兵元帅兼知州事云。至正乙巳,金华戴良序。

明宣德琴川新志序

郡县之有图籍,从古为然,为政者之不可废也。凡山川之险易,土壤之肥瘠,物产之美恶,民庶之多寡,按图考籍,可得而知也。吾闻诸君子日,前代为相者,有一图谓之格范,道里远近钱粮军民之数,一览可得。谓如某所凶荒,当移某所之粟以济;某处叛乱,当发某处之兵可平。岁中有兵荒之费,则无敢动作,一切用度皆减。为国尚然,况作邑者乎。一邑虽小,地有高下,则旱潦之不同;土有肥瘠,则贫富之不同。民数登耗,粮赋增减,率由图籍以考阅,其可废乎!余在翰林预修《永乐大典》充副总裁官,将载入天下志书,必先领略其概。凡前朝所述,皆以郡名,如《吴郡志》之类。洪武八年新修者,则以府名,如《苏州府志》之类。大率皆因旧增新,余但齐其凡例,削其冗长而已。宣德庚戌,余致翰林事归。适上虞郭公世南,由常熟簿升知县。政通人和,居多暇日,始留心县志,访得旧本,特以示余。请日:圣人能言夏殷之礼,而杞宋之文献不足,故不可征。今幸旧籍未亡,遗老尚在,于是而不删正之,则后之人将兴不足之叹矣。余受书考阅,自宋庆元丙辰,县令孙应时创修之;嘉定庚午,县令叶凯增益之;淳祐辛丑,县令鲍廉加饰之,其书始备。又十有四年,宝祐甲寅,寓公邱岳始叙之;至正癸卯,知州卢镇重锓诸梓。又二年乙巳,先师陆先生,讳景元。请叙于金华戴叔能先生,刻于编首。前修有云,文章作与不作,无损益于人者,不作可也;作而有益,不作遂为缺典者,则不可不作,县志自至正癸卯至今七十有余岁,凡郡邑之沿革,经界之广狭,粮税之增损,城市之变迁,官制之改易,人材之继出,不厘正增益之,诚为缺典,故不可不作也。其诸损益已见凡例,兹不复出。宣德九年,邑人张洪序。

明弘治常熟县志序

姑苏为南都辅郡,而常熟其属邑也。倚虞山以为城,环江海以为池,实东吴要害之地。其土膏腴,其田平衍,其物产殷盛,若粳、秫、布、枲、鱼、盐、蔬、果、水陆之珍奇,所以供国赋而给民用者,充然有余,而不资外助。自阖闾、夫差,雄据一方,虎视诸夏,而俗尚豪侈;自泰伯、子游,礼让风行,文学化洽,而人材汇出。是固江南名区,非特一郡六邑之冠而已。惜前志毁于宋绍兴兵燹,自吴通上国以来,二千余年故实,茫无纪载,良可慨也!庆元间,县令孙应时始一修之。元至正间,知州卢镇又复修之。然文献无征,遗轶不少。若人物一类,自汉迄唐,寂寥无闻,他可知已。弘治丙辰,慈溪杨侯来尹兹邑。莅政之初,百废俱举,以邑志久不修辑,废无甚焉者。乃旁搜典记,近取见闻,询遗老以正舛讹,委文士以司考校。于是山经水志之所述,陈庋败箧之所藏,残碑断简之所寓,几无留良矣。编裒既成,谓余为邑人,宜有言以志颠末,夫三代盛时,九州山川记于禹贡,天下图籍掌于职方。后世因之,而郡国有书,寰宇有志,坤元有录,风土有记,皆所以存古证今,以为考求治具损益事宜之张本,其于从政者不为无助。而乃困于簿书期会之繁,顾视此为不急之务,宜吾邑废典必有待于通才卓识如杨侯者而后成也。侯名子器,字名父。成化丁未进士,历任昆山、高平二县,皆有异政。兹以当道论荐,更任常熟,其嚮用未易量也。(衔略)邑人李杰序。

明嘉靖重修常熟县志序二

志也者,史之属也。惟古列国皆有史,史有专官焉。厥后郡邑之载例日志,志无官,则撰述多出于乡产。夫为一方执简,而叙载准诸史,将严是非以示俗,陈政理以基损益,其可弗慎欤!常熟列于职方,其雄庶视中州支郡,法宜有志。代更丧乱,故籍无传,宋绍熙中始创为之。迨于元季而有续书,皇明宣德初,张太史洪,弘治中桑府判瑜。与邑士继修之。说者谓张志善矣,或失之略;桑志备矣,或失之芜。至欲收后书而藏之。嘉靖十六年,县大夫平湖冯侯,自给谏廷论宰事,出丞潜山,寻迁常熟。至则索志以观,患登载久阙,遂以续纂请于督学侍御冯公。公嘉侯能任坠典,报曰可。韨居于侯之野,老病废学,侯谓其耄也尤记,赣也罔狥,辱临其庐,以币起之,委之撰述,而惠教焉。然非其人,用愧且惧。夫志之失,诚病于略,其为略也,乌知非体要之所存;有欲益之而为赘者,亦莫病于芜,其为芜也,乌知非事类隐征之所出,有可撅之而资录者。肤陋于二书,罔敢易之,会粹铨释而惟是之求。积之岁月,于是书之讹者有正,淆者有汰,遗者有补,晦者有章。土田赋役以新,议事兴革者备书其本末。乃若人物一类,自元以上,多损益旧录。其自盛际以迄于兹,率以寡陋之所闻见参述。而其所载多细事隐节,若可以无书而不可以不书者。盖凡志之修也,事有蔽于远听有失其实,词不足以逮意,此尤有诿焉;乃若私门之彦连衡秉笔,此于义也当逊,而韨于此亦有疑焉。敢以耳目之所及并实之,然有仍其旧贯而莫之敢削。在志法,事有疑,疑斯传之,乌呼!史之作难矣,在昔名钜之为之也,有不得如其志,而况有如不肖志其父母之邦者。虽然,不敢以不勉。书成,厘之为十有三卷,故观乎祓之所书,而邑之事略可识矣。观乎韨之所书,而僭陋之责不容逭矣。嘉靖十八年七月,常熟邓韨序。

明万历皇明常熟文献志序一

不佞绾虞,首稽文献,以效钦崇。见旧志芜缺弗者,必每啣之。会有管士恒先生者,携所为文献志以示。受而卒业,作而叹日:良哉,详而不杂,简而有体,自开一作者门户矣。而其逖搜精核,卓识确品,自明兴以至于今,凡学行勋节之在人,典章规制之在国,与夫数会遭逢之在天,罔不胪列互陈,灿于指掌。静室披玩焉,若与二百年间之人文上下揖让也,乃称良史哉!此志出而虞人士山斗承风,箕裘缵绪,孰不景慕兴起异日者。故家子弟,感奋于肯堂,闾里俊彦,隆思于绍武,琬琰彝鼎之业,益彬彬光大,皆士恒锡之类也。不佞受赐弗浅矣。夫海虞文献之传,开自言游。溯而上之,若仲雍之逊周,巫咸父子之佐商,皆为中原文献执牛耳。即今代科目之设,惟吴越为最盛,而越又谢吴,吴又推虞。论其世若黄、蒋、鱼、陈、文安、文靖、文恪、文懿、庄靖、汝师诸公,孰非先进之程而虞山之挺出者哉!独计文以并献著,献以文传,文献不足,则高贤大良澌灭而无征,真后死者之责矣1士恒县良史才,志大而气锐,其友一乡、友天下、友千古,若登山者之必极其巅也,虞志其有赖矣!不佞来当其世,真千古之一大愉快云。赐进士出身知常熟县事瀛海耿橘撰。

明万历常熟县私志序一

予偃卧山斋,凤来姚君,贻之尺牍,自称家世搜辑,筐箧纷如,兢兢焉散佚之是虑。属者汇成一编,以需作者之参订,署日常熟私志,子其为我序之。予喟日:善乎,凤来之所谓私也,乃其所以公也。予不佞尝反覆退之答刘秀才、子厚让退之二书,而有慨于纪载之际焉。子厚之意,在于守中秉直,垂示千秋;退之非有所规避,而以为负孤子之踪,处嚣陵之世。据事迹实录,则怨讟乘之。与其有初鲜终,不若委诸度外,其言有激,而其志大可悯矣。令甲每纂修实录,则礼部移文四方,偏征郡邑掌故。然则邑乘者,殆国史之一斑也。于以逖稽,于以传信,图籍之所系,岂其微哉。世之人,怯于砥行,而横于鹜名。设有县大夫于此辟置表人,明寄以笔削之任,无论文献不足莫知幅程,而掩唇掉吻之夫,巧造语言,凿空构立,诚有如退之之所云者,求其疆直不回,而书法一出于至公,斯已难矣。居平念武功僻壤,而康太史一志,擅名域中。我虞望县也,而纪录阙焉无闻,意实耻之。窃从父老推寻旧章,远而孙通直、叶宣教、鲍制使之所裒,了不可得矣;近而张宗海之所撰,亦稀觏矣。惟卢元帅残帙,幸得之空山古寺中。至正而后,所凭者不过桑廷瓒之笔耳。由今观之,已觉略者之未备与冗者之未删。况自弘治已未迄今,百二十年间,人才之臧否,赋役制度之兴革,何所承受取信,虞之史述竟若是草草乎?庸讵无忿狷拔俗若子厚其人者,一起而奋为之乎。凤来学赅才赡,俯首探刺,积数十年灯火勤力,夫既知本末义例,用以勒成一家之言,而又退处于私。吾知其操觚时昂首吐气,无伧父以为之旁挠,视彼俨然膺付托而且媚且惧,卒滋诬妄之弊者,果孰得而孰失矣。万历丁巳重九日,龚立本渊孟叙。

清康熙常熟县志跋

弘治中,平湖冯侯修志。其言日,邑志有补世教,非特文献是征而已。在上为章程,在下为法守,在今日为经制,在后世为彝宪也。然则执简操笔,乌容不慎。向者钱湘灵先生修志时,搜罗极广,采摭极博。较之宋元明诸志,卷帙逾半。乃未几议论繁兴,或嫌其缺轶,或讥其秽杂,九京不作,孰与析其得失,辨其公私。呜呼,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倬也少孤失学,岁月蹉跎,忽焉衰老。缪膺章侯之请,僭领志局,厘定八卷,不遗不滥。凡损益去取,惟义是从,可以对天地,质鬼神。爱憎毁誉,又乌足计哉!邑人曾倬跋。

清雍正昭文县志序二

为令于新造之邑,正区域,度川原,则三壤物土,宜鸠赋入,考风俗,其先务矣。籍而记之,使近有所守,后有所规,盖莫善于志。今方大修一统志,由县而州、而府、而省、各籍其所属,以上于史馆,而邑志其根底也。邑之由旧者,厥志述而不作;邑之新建者,厥志作而兼述,体例固殊焉。昭文从常熟而析,旧境延袤四百余里,赋税几三十万,内包湖荡,外倚江海,虽分而为两,犹壮县也。必达首来为令,大惧才识庸浅,不克慎始,以贻来者羞。遭逢圣恩宽大,俾得久于其职,于今六年。中间恭奉明诏,减浮粮,缓积逋,查均征,浚白茆,疏梅李,皆至仁极谊,丕树亿万年无疆之休。珥笔而书,则史氏之守也;随地而记,则志乘之职也。地志实与国史相表里,必达虽庸浅,敢不尽心焉。若夫原本山川,采录士女,或收昔遁,或订前疎,要须义关风教,辞含雅故,无取猥杂挦撦饾饤卷帙间也。新志十卷,秉笔者礼部贡士陈君祖范,而汪殿撰应铨、陶编修贞一、言翰博德坚,咸共校定,凡一年而成。其文循旧贯者十之三,标新义者十之七。叙次有法,密而不烦。约而不漏,可谓事兼作述,义通史志者也。必达回环省览,返而深维:赋已减矣,户口犹苦贫,何以催科不伤抚字;水利兴矣,蓄泄在人力,何以早潦永保无虞;海波久不扬,而渠弭时有跧伏,何以消其奸宄;风俗已时雍,而狱讼未尽衰息,何以返仲雍之礼让,继言子之弦歌。是皆必达之责,亦继宰斯邑者之责也。览斯编者,其亦皇然而思矣乎!雍正九年孟春月之吉,汉阳劳必达序。

清乾隆常昭合志序二

吾邑志乘,不修已六十年矣。自雍正间常熟析县昭文后,外从祖陈司业,有昭文分志之刻。先师陶太常,纂常熟志稿,未卒业而辍。数十年中,邑之户口田赋,职官选举,人物宦迹,与夫因革兴废,人皆知不可以不续纂,且恐其久而轶也。然而在官设局,领袖呼应灵而事易集,缙绅网罗散失,挂漏必多。如泗诚知其不能无谤议,妄欲以谫材任之,难矣。乾隆四十三年间,邀世讲陶叔载,秉笔属草数则,而客游遂不果。嗣是抱残守阙,未尝去诸怀,草创稿本,正诸同人,初不敢逞臆见而自护其短。由两县而申之督学使者,遵令甲也。书名《常昭合志》而系以稿者,不以口口口本也。犹忆三十年前,如泗任解州时,纂一州五属志书,创立直隶州志之体裁。闻后来修直隶州志者,悉本其式。如泗今年垂八十,讵以挂名简末为幸。当日在官言官,自退居二十余年,诚以士大夫闲而好事,莫如如泗,不计毁誉,亦莫如如泗。将使坐视因循,听六十年来事关乎两邑者,后之人欲续纂,而叹前之人竟无有以贻之为憾,是则区区之心也。是役也,得左右如泗者,始克成帙,而僭逾率先,不自揆量,贻讥大雅,幸恕其耄也可。乾隆六十年三月,文学后人言如泗谨记。

三、明清以来常熟乡里志编撰述略

常熟乡里志,向为私家编撰,故所知所见的大都为抄本。近代虽有少数几种印本,但印数极少,流播不广,难于有精确的考证与统计。

据现存资料分析,本邑乡里志始于明代后期,盛于清代,民国时期渐衰。所见最早的乡里志为明代杨彝撰写的《坞丘纪略》,嗣后有清乾隆年间吴卓信撰写的《桂村小志》,黄炳宸撰写的《梅李文献小志》,顾镇撰写的《支溪小志》等。民国期间,仅见金鹤冲撰写的《金村小志》1种。解放后,60年代曾有《支塘小志》刊行。1980年后,各地又有一些乡镇修志,均系地方政府组织人员集体编写,先后上马的有《赵市志》、《唐市志》、《浒浦志》等,然尚未完稿。

旧时乡里志因采访执笔集于一人,其所见所闻及其述论,常有疏漏或偏颇;但时近地近,所记资料,对研究当地乡镇史是有参考价值的。

综观县内乡里志,其编写方法,从体例到内容皆取法于传统方志,私修官式,少有创新。其名或称“志”(“小志”、“志稿”、“补志”)或称“录”、或称“略”(“纪略”、“辑略”);其结构和内容亦与县志相仿,大同小异。如成稿于清道光、光绪年间的《唐市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五册,凡山水、水利、古迹、街弄、桥梁、园亭、祠宇、冢墓、风俗、物产等,均详尽收录;中卷为两册,凡历代杰出之士,旁及孝义、文苑、处士、耆硕、艺士、游寓、以至释老、烈女等,无不包罗殆尽;下卷两册,辑录诗文与杂记等,其笔法颇具文采,有一定的可读性。

县内乡里志,有以一乡一镇地域为记述范围的,如《横泾志稿》、《梅林小志》、《支溪小志》等;也有邻近数乡镇合而为一的,如《四镇辑略》即记述旧时吴市、董浜、归市、苏家尖四集镇概况;更有以文献或诗赋专题记述的,如《唐墅诗存》、《梅李文献小志》等。

除乡里志外,民间尚有分类记述水利、书院、科名、画苑、金石等的专志和记述先贤事略、乡土历史、诗词杂文等的杂志。这些“志”为研究地方史和编修方志,提供了补充和佐证。

附录:所知常熟乡里志简录

坞丘纪略  明杨彝撰

桂村小志不分卷  清吴卓信撰,稿本

里睦小志二卷  清顾崇善撰,别有程增庆(星庵)修本

桂村志稿  清吴儒撰

唐墅志三卷  清倪赐撰,别有苏翔凤增订本

唐墅补志三卷  清龚文洵纂,抄本

唐墅徵献录二卷  清倪赐撰,续编二卷,清张璐撰,二种合刻

唐墅徵献录补编一卷  清赵元溥撰

唐墅诗存五卷,补遗一卷  清倪赐编,清谭天成增辑,铅印本

梅林小志  清方钺撰

梅林小志  清方熊撰,季锡畴序

新修梅林补志  清黄炳宸撰,抄本

梅林补志一卷  清黄宗诚撰,抄本

梅李文献小志九卷  清潘镐撰

梅林文献小志稿一卷  清黄炳宸撰,抄本

梅李文献三志稿一卷,梅李补志一卷、新续梅李小志卷  清黄冈撰,抄本

钓渚小志  清单学傅撰,抄本

志溪小志四卷  清顾镇纂,抄本

支溪小志六卷,艺文二卷  清顾镇纂周昂增订刊本

支溪诗录四卷  清赵允怀辑

任阳闻见录  佚名撰,清抄本

双浜小志稿  民国王鸿飞纂

四镇辑略  清马幼良撰,抄本(按:四镇指吴市、董浜、归市、苏家尖田镇)

支塘小志一卷  1961.8  铅印本

此外,尚有穿山小志、穿山志、沙头里志、金村小志、璜泾志稿、璜泾志略等。因现上述各地已分属太仓县、沙洲县,故不列。

Copyright © 2012-2023 中国县志网 www.weidongqu.co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县志网工作室 感谢族谱查询网提供服务器